第九幕:餐室謀反

第九幕:餐室謀反

導演說除杏花樓外,另一間革命黨人經常秘密聚頭的便是位於擺花街2號的杏讌樓西餐館。
籌劃起義時,一切皆秘密進行,因為要推翻一欄之隔的滿清帝國,對香港殖民地政府來說是極危險和敏感之事,所以孫先生等人一定要避開香港警察耳目。而且當時殖民地政府依然執行開埠初年以來針對華人的「夜燈夜照」宵禁令,規定華人在晚上八時至早上六時期間,必需要有警署發出的「夜行執照」(俗稱「街紙」)及手攜燈籠才可上街。當時的鬼祟情況,可想而知。

廣州起義失敗後不久,革命黨人又悄悄回港重整旗鼓。尢列於1897年回港設「中和堂」,聯絡三合會重整實力,再到橫濱與孫先生會合;楊衢雲於1898年亦轉到橫濱,並將興中會會長一職讓予孫先生後回港主力策動1900年惠州起義;鄭士良和陳少白等人亦悄悄返港準備起義;而孫先生則周遊世界為革命宣傳和籌款,期間經過1896年「倫敦蒙難事件」之後,孫先生被西方傳媒及政界視為中國革命的象徵人物,從此建立出革命總指揮的形象。
由於港英政府在廣州起義失敗後對孫先生下達驅逐令,使他未能合法在香港登岸,所以當孫先生與黨人後來計劃其他起義時,每次眾人只能留在維港海面的船艙裏聚首議事。

1900年,孫先生乘北京發生義和團之亂,命令鄭士良到惠州親身領軍六百多人起義,那次行動更有日本人參軍,及有台灣的日本殖民政府和菲律賓人在背後參與。起義隊伍一度擊倒多個廣東省沿岸地區的清兵,據載沿途集結近二萬人加入造反,佔領惠州、新安、大鵬等地,更一度向廣州進發,為時近二十天;但後來因為後勁不繼,台灣政府臨陣退出支援,後勤補給中斷而失敗告終,其中革命黨人史如堅以炸彈暗殺兩廣總督德壽無功,事敗後被擒處死。

砵典乍街-約1920年

砵典乍街-約1920年

1920年代的砵典乍街。直至1950年代為止,轎子仍是當地常見的交通工具。

無障礙網頁守則 (打開新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