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山.灣不灣

唔好意思!經過170多年的移山填海,很多香港原有的自然地勢和景觀已經面目全非,還造成很多「山不山、灣不灣」、名不正言不順的地方。香港的地理環境傳承了華南的丘陵特色,其中九龍和香港島都布滿高山和山崗,港島只有極少而狹長的海岸平地,而九龍則是連綿不絕的丘陵地帶。1841年英國人占領香港島,由於島上南面的香港仔、赤柱等地早已住有原居民,再加上北岸擁有維多利亞港的優勢,英國人於是選定在港島北岸建城。由於這座城市以建立海港起家,首要的基建工作便是鞏固海旁。為了在狹長的岸邊開發道路和房屋,及修築海旁讓船只泊岸,英國人就利用當時擁有的先進工程技術及華人的勞力和本地石材進行一連串填海工程,以創造城市空間。

香港的填海總離不開「移山」,因為山石唾手可得,既可為填海供應材料,亦同時可以平整山崗作平地發展,絕對一舉兩得。早從1841年首次賣地開始,政府與民間便開始修築中、上環海旁,1850年代初歷史上首項填海工程於上環文鹹海旁開展,往後的日子工程越造越大,直到1990年代的新機場及十大基建計劃,再加上今日多項進行中的新填海項目,全港的填海總面積有約6000公頃,佔香港總面積的5.4%。在二十世紀,香港更一直與同樣土地短缺的荷蘭並執全球填海工程的牛耳,認真唔簡單!

170年來,移山填海為市民帶來諸多不便,有人歡喜有人愁,真係唔好意思!

中區填海
灣仔海岸線
地動山移
看不見的涌和河
拆島填灣
山崖小灘不再
消失的漁村
開發尖沙咀
大環山唔見咗
滄海桑田九龍灣
宋王台落難
無障礙網頁守則 (打開新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