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九龍寨城的雛型可追溯至1810年大清軍隊興建的軍事設施九龍寨炮台,初時主要為防守香港地區、對抗張保仔等一眾極強悍的海盜之用。1839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前夕,九龍寨更一度與英國商船進行炮戰,成功抵抗英人襲擊。   

香港島割予英國後,兩廣總督耆英設「九龍巡檢司」進駐九龍寨,負責管治今日九龍、新界及離島地區和主理海關稅收,令這個平民聚居而成的寨城成為既有武官又有文官駐守的政軍重地。鑑於防衛需要,道光帝於1846年御准於九龍寨外圍興建城牆、環列炮台及建立衙門和兵房,翌年正式成為一座堡壘式的寨城。當時的寨城由「大鵬協副將」鎮守,負責今日香港以至大鵬灣的水域,城內約有150名駐兵,並且派員駐於港島維多利亞城,一面與港英政府作官方聯絡,一面又收集英方情報。城內的居民以客家石工為主,大部份都來自廣東惠州。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英國於1861年接收九龍界限街以南之地,以北的九龍寨城變相與英界毗連,已變成防不勝防。1898年列強輪流在大江南北強佔土地,清政府被迫租借新界予英國99年,但協議訂明九龍寨城除外,城內仍然駐有滿清官員和軍隊,又保留原有碼頭供官兵出入,自成一國。當時城內共有五百多名官兵及二百多名平民居住。

豈料,1899年英軍接收新界時與原居民和清兵發生衝突,英軍遂強佔九龍寨城,並驅逐城內官兵。此後,寨城一度荒廢,後來平民漸漸進駐自行聚居,與城外的寮屋區和古老圍村組成一個大型華人村鎮。

無障礙網頁守則 (打開新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