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歷史簡介

平民生活漫花筒──漫畫:屬於群眾的媒介

文︰盧子英

踏入六十年代,香港社會漸趨穩定,經濟上亦然,市民開始追求廉價娛樂,漫畫讀物就是其中之一。

漫畫題材反映時人生活

六十年代初期的主流漫畫仍以流行於上海的小人書為主,港產代表則包括許冠文的抗日漫畫《財叔》和伍寄萍 的《童子軍》、《明仔》等;而何日君則以一系列美系英雄漫畫的港版如《飛俠黑蝙蝠》、《玉面霸王》、《原子七俠》等深受歡迎,這些漫畫都是以週刊形式24或32開本出版。

隨著印刷技術進步,漫畫銷量日增,尤其是1964年王澤的《老夫子、秦先生and大蕃薯》面世,此作品獨特的畫風,加入了當時不少港人的流行心態於其中,轉眼間便成為了當時最暢銷的漫畫。與此同時,有出版商將一些日本流行漫畫譯成中文集結成書,雖屬盜版之作,但因為畫風和題材與港產漫畫截然不同,又吸納了一班讀者,一時之間報攤可見漫畫三分天下,有港產作品、純日本漫畫和一些港人將日版漫畫改寫之作如《地球先鋒號》、《太空電人》和《太空飛鼠》等等,選擇之多一時無兩。

1966年,李惠珍的《13点》出版,她以女作家的角度,將時裝與漫畫混為一體,再加入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打動了不少女讀者之心,也成為了另一部港產漫畫暢銷作,與《老夫子》一樣,於21世紀仍然面對讀者,實屬難得。

雖然60年代後期,香港經歷了一段政治危機,可幸對於漫畫出版而言,整體影響不大,而以暴動為題的漫畫可謂絕無僅有,最多都是以「菠蘿」(即炸彈)或「同胞勿近」等套入作品之中,但也是借題發揮,未有任何政治目的。

電視文化的伸延

1967年無線電視(TVB)啟播,大大影響了港人的娛樂規律。雖然早於五十年代後期已有「麗的映聲」的播放,但始終是收費電視,加上接收範圍狹窄,遠不及TVB的收視網,一時間「電視」此名詞流行於世,連漫畫也加上了「七彩電視」之類的名目以吸引讀者。電視所播放的外國電視片,也成為了港產漫畫的熱門題材,其中伍寄萍的親弟東方庸(原名伍乃庸)就是其中表表者,他以一眾電視人物如「超人」、「神行太保」、「鐵甲人」、「小飛俠」等再加入一些源自中國傳統小說人物如「孫悟空」、「牛魔王」等同場出現,大打出手,這種看似無厘頭的編排於當時卻大受歡迎,而東方庸也成為了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最多產的漫畫家之一,追隨者還包括向來以《壽星仔》為代表作的陳小強(即上官小強)和李光榮等。他們的作品都以32開本直度為主,每本零售兩毫。

60年代尾,初出道的黃玉郞以《超人之子》(源自日本電視片)和《小魔神》(源自日本電影《大魔神》系列)大受歡迎,不過論真正的影響力,遠不及他於七一年出版的《小流氓》,此作品不但改寫了香港的漫畫出版史,也改變了港人對港產漫畫的看法。

訪問吳中興先生
訪問李惠珍女士
無障礙網頁守則 (打開新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