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歷史簡介

人人都是英雄──動作漫畫興起

文︰盧子英

踏入70年代,香港社會經濟穩定,連帶漫畫出版亦步入另一個年代。

功夫熱潮

1971年,黃玉郎的《小流氓》面世,乘著當時由李小龍所帶動的一片功夫電影熱潮,加上作者以日本漫畫式的畫面分割和動作描寫,比起上一代的港式漫畫自然更能吸引讀者。在內容方面,除了大量以香港各區實景作為故事背景,並以當時小市民所面對的不平事為骨幹,讀者很容易投入故事中幾個專門打抱不平的英雄人物,在心理上得到滿足。而《小流氓》亦由創刊時的一萬冊,於短短數年間,到第92期的銷量就突破了12萬冊,成績驕人!

同樣於71年,另一位當時的年青漫畫家上官小寶推出了以《李小龍》為名的漫畫,是同期多部以類似人物為題的作品之一,畫風也明顯與《小流氓》相近。但經過了20多期的逐步於內容和畫功上的改進,上官小寶的《李小龍》很快便建立了一班讀者層,加上與《小流氓》在內容上、出版形式上的種種競爭,兩部作品一直高企本港漫畫的銷售榜,歷數十年而不衰。

《不良刊物條例》頒布後的影響

一系列武打漫畫於70年代初期成了本港漫畫的主流,跟風之作也充斥於市場,有部份作品為吸引讀者,加入了過份賣弄暴力或渲染色情的情節,結果引來教育界及社會多方面的強烈反應,終於在75年,政府通過了《不良刊物條例》,強力監管各種漫畫刊物的內容,一時之間也改變了漫畫出版的模式。

首先,黃玉郎的《小流氓》由第99期開始易名為《龍虎門》,擺脫了一個比較粗俗的標題,而內容亦將舞台搬到日本,盡量將故事的寫實程度降低。另一邊廂,上官小寶則出版名為《歡樂週報》的漫畫報,連載多部漫畫作品,並加入彩色印刷,因為當時的「不良刊物條例」並不包括報章之管制,故此以漫畫報形式出版的作品自由度較高,這也算是走法律漏洞吧!

而黃玉郎也不甘後人,於75年7月推出《生報》,是70年代首份漫畫日報,除了娛樂新聞及小說等副刊外,主要每日連載《龍虎門》,每隔十天又將漫畫稿收輯為單行本,可謂一石二鳥。香港的漫畫業開始進入首個黃金時期。同期的漫畫報就有《喜報》、《青報》、《金報》等等,部份至80年代仍有出版。

隨著《龍虎門》和《李小龍》等主流漫畫不斷改版和改變出版形式,又全面彩色化,兩毫裝及五毫裝的32開本慢慢消失於市場,取而代之為16開本,此模式差不多一直沿用至今。

漫畫類型的發展

除了武打漫畫,一些恐怖或言情漫畫,又或者已有穩定讀者層的《老夫子》等仍佔了港漫市場的一席位。至於盜版日本翻譯漫畫也靜靜地改良,由70年代初期的雜錦形式慢慢加厚頁數,並選擇一些熱門作品定期出版,加入期數以方便讀者跟進,代表作包括望月三起也作品《七金剛》和永安巧的《愛與誠》等。

79年,馬榮成的《風流》面世,雖然不算一鳴驚人,但也見證了一位新一代香港漫畫代表者的誕生。

《龍虎門》的文化論述
訪問上官小寶先生
無障礙網頁守則 (打開新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