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加载中…
廖氏春祭
香港的大家族自宋、元移居今日新界以来,便开始建立祠堂祭祖。他们深信透过拜祭仪式可令后人获得祖先庇佑,而藉着活动又可维系家族团结,确立慎终追远的伦理观念。除了清初迁界几年外,香港的祭祖活动便没有中断过,世代相传,成为本地富有特色的民俗。现今虽然有部分仪式已趋简化,但从中亦可窥视古代乡村的生活面貌,以及中国社会的传统思想。
廖万石堂
新界许多乡族都举行春祭,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宗族活动之一。各村日期不尽相同,大都在农历二、三月间。其中上水乡廖氏的祭祖活动保留较多传统礼仪,供奉的祭品亦很丰富,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的春祭日,除了族人参加外,还吸引许多学生和风俗爱好者前往廖万石堂参观,从祭祖仪式了解乡村习俗。
廖万石堂
廖氏的先祖原籍福建,元末南迁,先定居屯门,约一三五○年移居上水。建于干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年)的廖万石堂为廖氏祖祠,乃三进两院式建筑,供奉开基祖廖仲杰等祖先。过去祠堂不许女性进入,随着时代转变,现已放宽,但本乡妇女在祭祖期间则不会入内。
廖氏分支
廖仲杰在上水定居后,繁衍为三房四斗,其中二房的子孙建有两间分祠,东斗为应龙廖公家塾(显承堂),西斗为应凤廖公家塾(明德堂),他们每年亦在自己的家祠举行春祭,日期分别为农历二月初三和春分日(阳历三月廿日或廿一日)。祭祖仪式和祭品种类与廖万石堂大同小异,只是参予的族人较少。
传统仪式
祭祖仪式于早上十一时开始,程序依足古制,由十多名穿上长衫的执事分担各项工作,包括通赞(唱礼)、引赞(和礼)、司祝(朗读祝文)、司樽(酌酒),司炮(鸣放鞭炮),司鼓(敲打锣鼓)、及传递祭品等,并由辈份最高的族人代表全族向祖先和神灵致祭,之后其他族人按辈份上前奠酒。整个仪式历时约四十五分钟,比起以前已大为缩减,但仍秉持不少古老习惯,譬如通赞和司祝所读的文字都很古雅,而且还略带客家口音。
传统仪式
在仪式开始之前,祠堂所有门户都要关上,任何人皆不得进出,以防受到干扰(原意相信是防止邪灵入侵)。与此同时,族人则打开远祖每个神位的两扇小门,寓意请先人出来享用祭品。仪式完结后,先关上神位之门,再开启祠堂门户。
传统仪式
春祭当日,祖先灵位前摆满一整桌的祭品,除了茶、酒、饭、汤和各式海味斋菜外,还有「五生五熟」,即鸡肉、猪肉和不同内脏,分开十碟,生熟各半。其中「五生」造型颇特别,族人将鸡肉砌成鸡只形状、猪肉表面用刀界开像「农田」、猪心造成「莲花」,猪肝造成「树叶」,而猪肚竟变成一只「老鼠」,原来过去观念认为,粮食充足才有老鼠出没,故以此来表达五谷丰收的愿望,由此可反映出昔日农业社会的风情。
只支援横向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