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加载中…
舞火龙是广东的传统习俗,在香港有两处地方仍然可见,一是港岛大坑,另一是薄扶林村。两地居民不约而同在中秋节晚上舞火龙,其中大坑更舞足三天,由农历八月十四日至十六日。
大坑位于市区,所以吸引许多市民和游客到来观赏,成为中秋节庆活动,2010年获申报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坑原是一条客家村落,相传1880年受到台风吹袭,之后有一条大蠎蛇走入村内,被村民合力打死,深夜送去警署,但翌晨蠎蛇不翼而飞。之后村内出现瘟疫,许多青壮少年死亡,令村民惶恐不安。有父老获得报梦,只要用草扎一条龙,插满香枝,在中秋节晚上绕村游行,并放爆竹,便可驱疫。
村民依计行事,由于爆竹含有硫磺火药,加上香火薰烟,瘟疫果然消除。自此大坑每年中秋节都有舞火龙,祈求合境平安,至今已有百多年历史。
大坑的火龙长220尺,加上龙头和龙头绳共长240尺。龙心(即龙身)分32节,全用珍珠草(又称米仔草)包扎而成,最考功夫就是龙头的造型,需用火焙藤枝使其弯曲,最后加上纸牙,插上电筒作眼,便大功告成。火龙每节由一人手持竹杆舞动,由于需要人手替换,因此每次动员三百多人,成为社区全民参与的活动。
第一天晚上七时,大坑坊众福利会各父老到区内的莲花宫参拜观音,火龙总指挥以客家语为草龙开光,祝愿老少平安,丁财两旺。之后在安庶庇街为草龙簪花挂红,然后插上数以千计的长寿香,成为一条「火龙」。进行拜神「起龙」仪式后,火龙在两颗龙珠带领下,舞出浣沙街,再巡回大坑各主要街道。由于时为晚上,火龙舞起来呈现点点星火,烟雾迷漫,煞是好看。
晚上九时一刻,工作人员为火龙更换龙香,未烧完的香则送给民众,拿回家中供奉。之后再次舞动,此时主要在浣纱街来回表演各种花式,包括「彩灯火龙结团圆」、「火龙过桥」、「火龙缠双柱」和「起结龙团」(打龙饼)等,活动持续至十时半结束。
第二天和第三天的活动跟首日相若,最后一晚完结后,则举行「龙归天」仪式。大坑坊众福利会成员用车将草龙送至铜锣湾避风塘,各人在龙头重新插上香枝,加上电筒,装配纸牙,使之再次「活跃」起来。经过拜祭仪式后,各人举起火龙,连同花灯和头牌等东西一起抛下海中,意思是把它送走,连同不吉利(瘟疫)也一并带走,令社区平安。由于当局不许有物件污染避风塘及阻碍船只航行,故火龙弃下水后,随即有艇家将「遗骸」捞起送走。
舞火龙是凝聚社区居民力量的一项节庆活动,但维系传统并不容易,扎作火龙的师傅年纪渐大却后继无人,参与舞火龙的大坑男性居民不多而要借助外援,大坑坊众福利会方面表示考虑打破传统,让女性加入舞火龙的行列。
只支援横向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