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載入中…
上一個節慶 下一個節慶

農曆三月初二至初三
香港有不少神誕都有神祇出巡活動,目的是希望保境平安,同時亦讓街坊得知節誕來臨。跑馬地藍塘道的北帝譚公廟供奉了兩位主神,街坊每年都請它們出巡,單數年份在北帝誕前夕(農曆三月初二)舉行,雙數年份在譚公誕前夕(農曆四月初七)舉行,稱之為「菩薩巡街」。

農曆三月廿三日
全港數量最多的廟宇是天后廟,最重要的神誕亦非天后誕莫屬。在農曆三月廿三日那天,許多天后廟都有賀誕活動,除了上香參拜,有些地區還搭棚演出神功戲,或舉行會景巡遊,而規模最大的巡遊活動在元朗十八鄉,參加者數以千計,真正是一個人神共歡的節慶。

農曆四月初八
譚公誕與佛誕在同一天,享有公眾假期,既方便善信前往譚公廟上香,亦吸引市民到筲箕灣觀賞譚公誕巡遊。平日已經熱鬧的筲箕灣東大街,在農曆四月初八上午更擠得水洩不通,舞獅舞龍一隊接一隊向海旁的譚公廟進發,一路上施展渾身解數,鑼鼓喧天,旁觀的市民無一不歡呼喝采。
跑馬地過去有一條黃泥涌村,村民最初在今日養和醫院附近山坡興建了一間譚公廟,後因都市發展而拆卸。清光緒二十七年(一九○一年),黃泥涌的客籍居民籌款於藍塘道現址的山丘重建廟宇,並加奉北帝,取名「北帝譚公廟」,形成一廟兩神。後來又在廟後增建天后廟,三位神靈都屬水神。
北帝全稱「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原是北方七宿,以玄武(龜蛇結合)為象徵。後來北帝被說是奉玉皇大帝之命鎮守北方的統帥,稱為「玄天上帝」,至宋代因避諱而改稱「真武大帝」。由於北方在五行中屬水(顏色為黑色),而廣東居民與水為鄰生活,故此盛行供奉北帝,希望能鎮壓水患。
香港有多間奉祀北帝的廟宇,部分稱為「玉虛宮」,三月初三北帝誕當天,大都並無特別活動,只有較多善信到來上香。但跑馬地的北帝譚公廟則頗為熱鬧,黃泥涌街坊值理會每年輪流為北帝和譚公舉行賀誕活動,並在神誕之前一天請神遊街。
無論是北帝誕巡遊還是譚公誕巡遊,值理會都將兩位神靈抬出廟宇,放在同一神鑾內,由一名被稱為「神童」的男童陪伴,多名男子推動,在旗海帶領下繞行跑馬地中心區各街道。沿途有喃嘸師傅唸經,又有信眾灑柚葉水去穢,寓意為社區帶來太平。
神祇出巡可以反映一間廟宇的祭祀範圍。北帝與譚公神祇的巡遊路線是昔日黃泥涌村的所在,隊伍行經的成和道曾是一條帶有黃泥的河涌,河水流至今天的跑馬場,分成左右兩條支流而行,到鵝頸匯合出海,後來那兩條支流填平,成為環繞跑馬場的黃泥涌道。如今黃泥涌村已不存在,「黃泥涌」這個地名亦很少人使用,只有在神誕活動才再次出現。
神祇出巡既有宗教上的用意,亦有助維持社區的凝聚力。都市不斷發展,民間風俗便日漸淡薄,但跑馬地的神祇巡遊,參與人數眾多,又有舞獅團體到來助慶,仍能保持熱鬧的賀誕氣氛。下午,添了香油的善信(數額不限)憑券到附近的新月公園吃「神功飯」,值理會將拜過神的食物交由一間食肆包辦筵席,每年到來吃飯和取飯的街坊逾一千人。
此外,值理會又聘請戲班在新月公園演出三天神功戲,免費招待坊眾。在正誕日中午,戲班人員入廟表演三齣例戲賀誕,包括《八仙賀壽》、《跳加官》和《天姬送子》,接著值理會人員向每位神靈上香化寶,其他善信亦入廟參拜。值理會拆下神鑾的裝飾物在晚宴中競投,拍賣所得撥作活動經費。
神靈出巡之前,嘉賓在廟外為醒獅點晴掛紅。
元朗十八鄉天后誕的活動分有三個部分,包括參神、巡遊和抽花炮。在正誕前一晚,已有大批善信湧至大樹下天后古廟上頭炷香,花炮會成員亦陸續到來,施展看家本領表演,直至深宵。踏入天后誕子時(即晚上十一時),元朗十八鄉的鄉紳、村代表和花炮會負責人齊集廟內參拜,又朗讀祝文,祭祀神靈。
始建於乾隆年間的大樹下天后古廟,是一列七間的建築群,長久以來是十八鄉鄉民的議事、娛樂和教育中心,亦是元朗最重要的天后廟。正誕日的會景巡遊以該廟為終點站,並在該處舉行抽花炮儀式。
元朗的神誕巡遊屬於新興風俗,1963年才開始。鑑於以往的花炮會各自抬祭品前往大樹下天后古廟參拜,引致交通擠塞,時任元朗理民官的鍾逸傑便與十八鄉的鄉紳商討,每年集中所有花炮會一起巡遊,由此首倡天后誕巡遊活動,吸引大批市民到來參觀,成為香港一年一度的盛事。
2010年有三十支隊伍參加巡遊,共四千多人,大部分來自花炮會。他們於早上十時由元朗鳳翔路小巴站和建德街停車場起步,沿教育路轉入元朗大球場,期間在多處地方停下表演,給周圍的市民欣賞。節目有舞龍舞獅和舞麒麟,又有潮州英歌舞、民族花鼓舞和樂隊步操等。較特別的是元朗菜農花炮會,派出一些年僅四、五歲的小孩子,打扮成農夫村姑模樣,反映上一代的農村生活。
表演過後,參與抽花炮活動的人經馬田路和大樹下東路前往大樹下天后古廟,最後一隊抵達時已是下午二時多了。元朗十八鄉設有三十座花炮,每座花炮的正中位置都供奉了天后像,如同神靈的行宮。花炮會每年要製造一座新炮送還廟宇,然後在正誕日重新抽籤分配。其中第三炮「丁財兩旺」被認為最好意頭,周圍的吉祥裝飾特別豐富,高二十多呎,堪稱全港之冠,因此各花炮會都希望取得此炮而歸。
過去用搶花炮的方式來決定某座花炮誰屬,但因經常發生衝突,1949年十八鄉鄉事委員會成立後,經全體村代表通過,改以抽籤方式進行。
各花炮會抵達廟宇後,一眾鄉紳便到廟宇以神轎請出天后的行身像,放置在對開的天后亭內,然後由元朗民政事務專員、地政專員和警務處總警司負責抽炮儀式。他們先從幾千張炮票中抽出花炮會的名字,合共三十個,然後再由花炮會的代表抽出號碼,結果當然以抽得第三炮的歡呼聲最大了。
元朗不少居民在天后誕前夕到大樹下天后古廟參神
譚公是何許人?民間有不同說法。根據華人廟宇委員會的資料,譚公原名譚峭,元朝惠東歸善(今廣東惠州)人。十二歲得道成仙,有呼風喚雨及替人治病的異能,故被奉為神。由於他有預測天氣變化的能力,因而深受漁民信奉。筲箕灣過去有許多漁民聚居,亦有惠潮石匠到來採石,1905年建成的譚公廟便是他們祈願之所。
以往筲箕灣的譚公誕有演戲和搶花炮活動,1961年霍亂肆虐,居民曾請神出遊,但之後的賀誕活動轉趨低落。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又再復興,回歸後拜佛誕假期所賜,愈來愈多市民前來觀賞。主辦團體為此挖空心思,每年巡遊都搞些新節目,邀請不同團體表演,希望引起大眾興趣,帶旺區內商店食肆的生意。
譚公誕巡遊現已發展為筲箕灣最盛大的節慶活動,組織巡遊的團體有兩個,在城隍廟附近出發,時間一先一後,各有特色。2003年起加入飄色巡遊,2006年有男孩扮演譚公出巡,2007年有滾軸溜冰花式表演,可謂中西合璧。2010年更首次在譚公誕前夕舉辦幻彩水上飄色,並復辦停了許多年的神功戲,令氣氛更添熱鬧。
每有神誕巡遊,便是武術或舞獅團體表演的機會。他們派出醒獅、麒麟、金龍等瑞獸前來助慶,一方面祈求神明保佑,另一方面向地區和其他團體展示實力,猶如一場武林大會,可以看到各門各派的武藝聚首一堂,觀摩切磋。
在譚公誕巡遊中,可見到部分武術團體在街上表演武學絕技,例如「上膊」、「起三膊」(兩個人或三個人站成一直線)、「上高竹」(爬上高竹頂舞獅)等。有些團體更即場派出門徒表演功夫和兵器對打,令這個宗教巡遊活動彷彿變成了武術嘉年華。
另外在巡遊中還可見到各種各樣的瑞獸出現,單是南獅便有多種,譬如紅底黑紋的關公獅和黑底白紋的張飛獅,亦有客家麒麟、海陸豐(鶴佬)金獅和貎貅。即使是同一種瑞獸,不同的民系和派別會有不同的演繹方式,盡顯地方武藝色彩。當兩路醒獅相遇時,會按習慣進行「會師」,彼此身體接觸,互相行禮問候。
此外亦有善信抬出自己供奉的譚公神龕或巨形花炮前往譚公廟上香,他們都懷著虔誠的心情參與活動。進入廟內,只見煙霧瀰漫,許多人上完香後即排隊打鼓,寓意通告神靈。
筲箕灣是傳統社區,每年都有不少節誕活動,又有多個盂蘭勝會在此舉行。與新界鄉村不同,區內的節慶沒有鄉事組織或村公所出錢出力,全憑地區人士籌款舉辦,但仍辦得有聲有色,使民間傳統得以延續下去。
參與巡遊的團體一隊接一隊沿筲箕灣東大街前往譚公廟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