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 – 李安求、葉世雄:香港播音口述歷史

李安求、葉世雄:香港播音口述歷史

「方榮本來在油麻地榕樹頭講故事,以講濟公聞名。後來電台想請人講故事,試音後,他便一直在港台講故事了。『大騸雞,牛白腩』,『因果裡頭有一句』,這幾句慣用語,上年紀的聽眾相信會記得。每次節目裡面,他必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警世句語去勸人為善,或傳揚孝悌忠信的思想,具有極大教育意味。」

李安求、葉世雄 ( 合編 ) ,1989,《歲月如流話香江》(155-164 頁 ),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 * * * * *

( 一 ) 香港電台

戰後首次正式廣播是在一九四五年九月一日,當時由夏慤將軍在電台正式宣佈英國重新管治香港。九月十五日,中英文節目再次恢復播出。在一九四八年八月,取消ZBW和ZEK電台呼號,而正式命名為「香港廣播電台」。並增加了晨早節目時間。香港光復之後,百廢待舉,香港電台只靠少量經費維持,但因為中文節目在戰前有很好的基礎,所以戰後重建,廣播工作可謂順利進行,收音機牌照增加至二萬二千個,人才也慢慢回歸香港。

在一九四五年九月便加入香港電台為宣佈員的林樹先生有一些片段的回憶:

每天我的工作除報告粵語新聞之外,又要介紹各類型的節目。當時很少職員,劉少川先生任中文部書記,陳淑昆女士是他的助手,此外有兩位粵語新聞宣佈員,兩位國語宣佈員和一位信差。播音時間每天大約八小時,由上午十時至下午二時,然後下午六時至十時。當時的節目最有特色的要算方榮先生講《濟公傳》、《七俠五義》,很受歡迎。方榮本來在油麻地榕樹頭講故事,以講濟公聞名,他也行醫,在榕樹頭掛牌。後來電台想請人講故事,我便向劉少川先生介紹方榮,試音後,他便一直在港台講故事了。節目時間是每星期一、三、五中午十二時至十二時半。

「大騸雞,牛白腩」,「因果裏頭有一句」,這幾句慣用語,上年紀的聽眾相信會記得。每次節目裏面,他必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警世句語去勸人為善,或傳揚孝悌忠信的思想,具有極大教育意味。方榮播音很特別,他手上並不用講稿,進了播音室便把燈關上,在黑暗中講故事,一邊做手勢,一邊講,很有趣,當時很多人追聽,非常受歡迎。

在一九四五年九月同時加入香港電台的還有一位詹吳範羣女士:

當時我的職位是國語宣佈員,其他兩位粵語宣佈員是葉慈航和林樹。除任國語新聞報導之外,我還負責播放音樂的工作。當時有特備節目,是預先約期,上電台做節目的包括社團粵曲及話劇節目。粵語話劇有前鋒,白雪劇社,每月輪流演出。我曾做過國語話劇,初時全是直播,後來因為邀請國語明星來播音,為了遷就他們的時間,便開始錄音。

當時來錄音的明星眾多,我記得劉琦是領班,明星有喬宏、李牧、高寶樹、姜南、田豐、田青、林靜、陳燕燕等。我還記得我錄製的《卧虎藏龍》長篇廣播劇,有百多回,用了七十八位角色,當時反應熱烈,很受歡迎。

( 二 ) 麗的呼聲

香港麗的呼聲有限公司是英國總公司其中一間分公司,啓播於一九四九年。當時國內大批移民湧入香港,以至香港人口急劇上升,市民對廣播需求也相應提高,但政府不想大量撥款給公營電台擴張,便容許有線廣播的服務,麗的呼聲就在這情形之下成立。開始時,麗的呼聲有兩條線路,其一提供本台節目,另一條線路只是轉播香港電台的節目。麗的開國功臣、參與籌劃麗的呼聲節目的林國楷先生有以下的回憶:

當年麗的呼聲的收費情形,大約是每戶月費十元,安裝費廿五元,分機另加五元。有綫電台的好處就是沒有雜音。至於無綫電收音機則可能會受高樓大廈的影響,電波被干擾。早期麗的呼聲只是轉播其他電台節目,並沒有自己製作節目。後來我便想想有甚麼節目可以與別人不同呢。因為新鮮節目才能吸引聽眾,在商言商,多聽眾,才多人裝機,這是必然的競爭,於是自己去製作節目。

曾在麗的呼聲工作的尹德華先生對這機構當年獲得的成功也很懷念:

還記得,在籌備開播前夕,麗的呼聲所得的基本聽戶,不過七十戶,許多人都不看好,誰知半年之後,便擁有一萬個用戶,大家高興到要開雞尾酒會慶祝。到一九五○年二月,向總公司報告業績時,已擁有二九七○七個用戶,而且更有另外的廣告費收入。後來,聽戶數目更不斷增加,有一個時期,香港每四人之中,即有一個人收聽麗的。那個外表設計平凡的長方形木箱幾乎成為許多家庭與商店的陳列品之一。

麗的呼聲綫路遍佈市區人口稠密地帶,以及新界,甚至離島,全部共有一千四百里幹綫,以及四千里支綫,分銀色中文,藍色英文及金色中文三個電台。每日由上午七時至午夜,每日播音十七小時。

當時國內許多人才逐漸來港,麗的呼聲招兵買馬,人才鼎盛。名重一時的播音明星包括故事講述的鄧寄塵、李我、方榮、蔣聲、鍾偉明、胡章釗、艾雯;兒童節目的劉惠瓊,體育節目的李惠堂等等。早期加入麗的呼聲任播音員的胡麗嫻對當年工作印象猶深:

當時麗的呼聲位於灣仔軍器廠街,我第一次上班正碰上麗的呼聲半週年紀念,各同事都要去附近一家酒樓飲宴。那天本來約了我早上九時見工,誰知道見工之後,便叫我立刻去播音室當值,其他人便輪流去參加慶祝會。我就在播音室一直做到晚上十二時才可以回家,我當年剛由內地來香港不久,第一天上班便這麼晚才回家,使家人擔心不已。

我在麗的呼聲一直做新聞宣佈員,後來負責一些講座節目,先後開辦大眾信箱、婦女信箱,答覆聽眾來信,由廠家或商家特約。另外也有些問答節目,都是有商品想做宣傳而特別設計出來的。

當年有一個節目,直到今日我還印象深刻。節目靈感是來自聽眾來信,希望尋找失散的親人。當時適逢戰後,許多人與親人失散。我就發起一個「尋人」節目,替有需要的人在空中呼籲。這節目播出之後,反應熱烈。藉節目而與親人重逢的人很多。我便約他們來播音室相見,他們乍逢親人的情景,使我很感動,他們相擁流淚,我也忍不住隨着流淚,這節目非常成功。

胡麗嫻女士於麗的呼聲工作之前,在國內已有多年廣播經驗,當年的麗的呼聲,已經走上專業化播音。另外一位以做兒童節目而享盛名的劉惠瓊女士,在國內大學畢業,有教學經驗,做了電台節目之後,又曾去英國倫敦大學進修兒童心理學,及在英國廣播公司實習。難怪當年由她負責的兒童節目內容豐富,也很具規模。曾經聽過劉惠瓊姐姐節目的聽眾,對那些精心炮製的節目,相信印象一定非常深刻,她自己更為難忘:

記得我的節目播出時間是每天五時至五時半,主題曲『藍色多瑙河』,是溫朗然先生替我選的,小朋友一聽見這首名曲就知道兒童節目開始,我對這首音樂也很懷念。節目內容包括信箱,是由小朋友提出有趣問題,我則在空中答覆他們;此外有常識問答、故事講述、話劇、合唱、節奏樂。每年還舉行幾次比賽,例如講故事比賽,演講比賽,歌唱比賽,和樂器比賽。有許多現在成名的音樂家當時都有參加比賽,例如林敏怡年幼時便曾參加我的節目,比賽鋼琴獨奏。

當年兒童節目非常受歡迎,從他們的來信便可以知道受歡迎程度,每星期也有一大籮的信,只是拆信,也花上我許多時間。此外,在聖誕節又接到許多聖誕咭。當時我兼做香港電台的兒童節目,廣播傳至東南亞,我也曾收到遠在東南亞寄來的聖誕禮物,使我很開心,非常興奮。

我的聽眾範圍很廣,包括成年人,因為不單只小朋友,甚至小朋友之父母親、祖父母也聽這節目,他們認為我的節目對小孩子有教育意義,而且節目內容有趣,使他們恢復童心。一個人最重要有童心,童心未泯,人就不覺得老,所以老年人也會收聽我的兒童節目。

麗的呼聲全盛期的節目可以說是多姿多采。三個電台分途廣播,有非常健全的節目編排。銀色中文台以粵語播音,有趣劇、空中小說、教育性節目、兒童節目、講座、夜總會音樂轉播等等;金色中文台有國語、潮語、滬語及各地方言節目;藍色英文台則提供歐西歌曲及英語節目。其他還有粵劇,足球轉播;新聞則包括國際電訊,本港新聞及特別消息,更加有金融及證券行情,直接在市場轉播。但為甚麼麗的呼聲在一九四九年成立,二十四年之後,在一九七三年結束呢?尹德華先生有許多感慨:

英國倫敦麗的呼聲總公司成立於一九三一年三月,主要業務,是用綫路與轉播站來傳送播音節目。香港麗的呼聲,啟播於一九四九年三月,是海外十六間分公司之中,業務發展最迅速,而結束最突然一間分公司。

由於麗的呼聲當年高度發展,刺激了廣播界的競爭,香港電台於一九五七年大事擴張,商業電台亦於一九五九年成立。有競爭,一方面有進步,另方面便有優勝劣敗之分。後來,原子粒收音機流行,對有綫廣播是一個明顯的打擊。另外,一九六三年九月麗的中文電視台成立,麗的呼聲集中力量去發展電視業務,後來加上無綫電視與佳藝電視相繼開辦,麗的呼聲的播音部就在內外夾攻的劣勢下,於一九七三年三月底宣佈結束。

總計麗的呼聲在香港由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七三年,前後二十四年,由迅速發展到黯淡收場,可以說是一個悲劇性的傳奇故事。清朝史家趙翼一首評文藝的詩句說:「李杜詩篇萬千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到今日,廣播界與娛樂界的競爭更為激烈、新陳代謝,乃必然的可喜現象,不妨也可以說:「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十數年。」

( 三 ) 香港商業電台

在五十年代末期,因為政局問題,大批難民由國內湧進香港,香港人口突增至三百萬人。當時的香港,滿街滿巷都是窮人,缺乏足夠的房屋、學校、醫院、就業機會和廉價甚至免費的娛樂。政府疲於應付各種因人口突增隨之而來的問題,實在沒有資源去支助公營廣播電台的發展。但這大批難民,對電台廣播的需求很大,不單需要電台提供娛樂節目,更加需要藉電台而獲得教育機會及資訊消息。此外,英國在一九五四年改變政策,容許商業性的獨立電視廣播公司成立,以便與英國廣播公司競爭。香港政府也隨而改變只容許公營廣播的局面,在一九五七年公開招投商業性的廣播電台。當時有五間公司參加角逐。卒由何佐芝先生領導的香港商業電台獲得牌照。兩年後,香港商業電台正式成立,在一九五九年八月二十六日啓播,擁有中英文台兩條線路。

香港電台是香港政府屬下的部門,香港「麗的呼聲」,也是國際性機構屬下的分公司。但香港商業廣播電台的組織則比較簡單。當年何佐芝先生集資投標,一直以來,由成立以至整個電台的行政組織,都有很濃厚的個人色彩。究竟何佐芝先生當年如何建立自己的王國呢?

早年我經營電器行業,為了增加收音機的銷路,當然希望電台節目能大事擴展以吸引更多聽眾。但當時香港只容許公營電台的設立,我便去澳門辦綠邨電台。後來,港督葛量洪問我有沒有興趣在香港做電台,並說想在香港成立商業電台,我當然欣然參加投標。中標後,便積極籌備開台的一切。

當時,綠邨電台的節目有許多是在香港錄音,然後把聲帶送過去澳門播放的,所以開台時就以在香港供應綠邨節目那班人做核心,加上邀請麗的呼聲及香港電台播音人才,及訓練一些新人。這些便是早期的班底。

最早期的台址在荔枝角,即現在的美孚新邨。為了節省經費,電台的發射站、天線、錄音室、辦公室全部集中在那地方,一直有四、五年之久,直至業主收回那地方改建為美孚新邨為止。我們便另找地方,結果找到坪州來建發射站。在那裏可說困難重重,坪州水電皆非常缺乏,我們要自建電綫水管。至於播音台址,我們則向政府申請地方。當時廣播道還只是荒地一片,我們可以說是申請在廣播道建台址的第一家傳播機構。在新大廈未建成之前,則在又一邨租民房為臨時播音室。

許多人也說商台是傳播界中一個奇蹟,因為新台啟播第一個月便開始有利潤。在我看來,只是時勢造英雄而已。當時香港各行各業開始大展拳腳,需要宣傳,商台是唯一播放廣告的電子媒介。另外,最重要的,是我知道日本的電子工業行情。當時收音機由真空管改為原子粒。有一大批價錢大眾化的原子粒收音機將會運來香港。所以,雖然政府在一九五七年十二月宣佈我們中標,但我們直至一九五九年才啟播,就是延遲時間去配合這批收音機運來香港。於是,當市面有大量廉價原子粒收音機出售時,同時有新的廣播電台啟播,收音機的銷路及收聽電台的聽眾自然劇增。我們開台前,香港大約有八萬部收音機,但我們開辦不久,收音機銷路增長驚人。開台二十五個月,牌照登記數字增加百分之五十八,是過去十年數字的總和。收音機入口商因而大量用廣告支持我們。在這情況之下,商台很快便有盈餘了。

商台由成立開始,便獲得空前的成功,廣告多到應接不暇,以至在一九六三年開多一個商業二台,雖然說為聽眾提供不同節目,實際上,是為了要容納一台太多的廣告。現任商業一台節目主任的老臣子周聰先生對早年開台情形有以下的回憶:

我在一九五九年七月正式受職於商業電台,當時還是籌備階段,每人也忙於籌備開幕工作。在八月二十六日開幕前,每人也要開幾晚通宵,唱片也只趕得及兩星期前才送到。我記憶所及,開台時節目包括早上的「清晨音樂」,十時是林漢英的婦女節目,然後話劇節目,中午有李我的單人小說,下午是話劇,粵曲粵劇唱片,傍晚則是遊戲節目,黃志恒的歐西流行曲點唱,及其他例如『新聲處處聞』的唱歌節目,晚上有幾個話劇。

當時以話劇節目最受歡迎,有藍燈小說,倫理小說,小康之家等,大約每天有七個戲劇化小說。雖然全日節目都擁有大量聽眾,晚上是黃金時間,廣告費比日間時間貴一倍,但這現象在一九六七年自香港無綫電視有限公司成立之後,便改變了。

註:此文章的註釋編號略為改動

李安求、葉世雄(合編) ,1989,《歲月如流話香江》(155-164頁),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下載〈延伸閱讀 – 李安求、葉世雄:香港播音口述歷史〉的PDF檔

無障礙網頁守則 (打開新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