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 – 容世誠:舞廳粵曲

容世誠:舞廳粵曲

「五十年代的舞廳是香港通俗商業音樂文化的縮影,南北中西流行音樂的匯聚空間,也是這類混雜的音樂環境,孕育出香港五十年代『粵語流行曲』的胚。」

容世誠,2006,《粵韻留聲——唱片工業與廣東曲藝 (1903-1953)》 (215-218 頁 ),香港:天地圖書。

* * * * * *

上面百樂門舞廳演唱粵曲不是特例。1950年在香港創刊的娛樂週報《七彩》,有專頁介紹舞廳舞娘新聞。雜誌第五期向讀者介紹「香港舞廳舞院之『最』」。現摘錄數條如下:

最華麗的夜總會是麗池舞廳。
最大舞池是凱旋舞廳。
最多廣東舞小姐是金鳳池。
最有趣味的菲島歌手是大都會。
最多粵曲聽的是荷李活。
最經濟而又平民化是夢鄉。
最多名舞師的學院是百樂門。 1

從以上幾「最」,可以看到下面幾點。除了上面的「百樂門」,戰後香港不少舞廳都設粵曲演唱以娛舞客,不過其中以「荷李活」舞廳演唱粵曲最為頻密。當然「粵曲」不會是舞廳裏面的唯一演奏音樂。既然說「金鳳池」最多廣東舞小姐,其他舞廳必定有更多「上海舞娘」常駐伴舞。來自上海的國語時代曲,想必也在香港各大舞場內響徹雲霄。第三,傳統粵曲和上海時代曲,皆非「大都會」內「菲島歌手」所長。這批外籍樂手的音樂專長,自然是以爵士音樂為主導的西洋流行音樂。可以想像,舞場內伴隨着舞客和舞娘在蠟板舞池翩翩起舞的,有來自廣東的粵曲粵樂或上海的國語時代曲和歐美的跳舞音樂。換句話說,戰後的香港舞廳,已經成為了五十年代中外流行樂種互蕩交流的獨特文化空間。

《七彩》同期又有〈舞娘速寫集〉一文,描述了香港五十年代初舞廳內的粵曲演出,也再次提到戰後舞廳樂師的三個來源──廣東、上海和菲律賓。這次主唱粵曲的是「巴喇沙」舞廳的舞小姐萍姬:

萍姬不祇(是?)舞藝繪畫的能手,她還能唱得動聽的粵曲。前天晚上,當陳燕芬唱畢一曲〈啊, 賣大令〉之後,她一時技癢,跑上台前,對着米高峯,唱了一支十五分鐘長的粵曲。有二王、中板、滾花、南音,還有苦相思。幸而伴奏的小提琴樂家乃陳紹,假如是阿拉樂手,或菲樂人,這一曲就會叮投(板?)滿場飛。2

〈啊, 賣大令〉應指姚莉主唱的國語時代曲〈是真是假〉,由姚敏作曲,陳棟蓀填詞,唱片是在 1946 年由上海百代公司灌錄面世。3 〈是真是假〉不只音樂風格十分洋化,曲詞更重複 Oh!My Darling 一句,所以當時是比較前衛的一首流行曲。4 上文描述在香港「巴喇沙」舞廳替舞娘陳燕芬伴奏這首西化國語流行曲的,卻是著名廣東音樂家陳紹。陳紹在三十年代初已經成名,和呂文成、何大傻、梁漁舫等在廣州天台遊樂場作職業性演出,演奏何柳堂名曲〈賽龍奪錦〉。5 又曾和何柳堂本人,合拍何與年、何少霞、呂文成、宋郁文、錢廣仁等名家,替新月公司灌錄過廣東音樂唱片。(《新月特刊》,〈音樂片目錄〉)1936 年,陳紹更受薛覺先聘請,加入「覺先旅行劇團」伙拍尹自重、羅漢鐘等樂師到東南亞作旅行演出。6 「巴喇沙」舞廳特聘這位著名資深樂師擔任小提琴伴奏,可見粵曲是戰後香港舞廳的主要演唱曲種。這次萍姬所客串的一曲,板式結構相當複雜,有梆王、南音和小曲,更長達十五分鐘。

同期的《七彩》中有〈十催十請〉一文,又提及另一位粵樂界響當當人物──程岳威(1918 ?- 1955)。〈十催十請〉的第「四催」是:「鼓王威多奏〈昭君怨〉〈雨打芭蕉〉及〈餓馬搖鈴〉的粵譜」。7 這裏的「鼓王威」就是程岳威。他本來是中華舞廳的爵士鼓鼓手,又受聘於高陞茶樓歌壇和呂文成等粵樂大師演奏粵樂,與「二胡王」呂文成、「梵鈴王」尹自重和「結他王」何大傻合稱粵曲演奏的「四大王天」。8 從「四催」一句可以看到,戰後程岳威以一名爵士鼓手的身份活躍於香江粵樂圈,在舞廳中演奏廣東音樂以娛賓客,舞廳舞客特別喜好他演奏〈昭君怨〉、〈雨打芭蕉〉及〈餓馬搖鈴〉。程岳威演奏這一類廣東譜子,想必是發揮上面所說的「雄壯急激」、「節拍緊密」、「音韻起勁」的演奏風格。戰後的香港舞廳,延續了啟端自二三十年代的「用西樂以奏粵譜」的跳舞粵樂。甚至可以說,五十年代的舞廳是香港通俗商業音樂文化的縮影,南北中西流行音樂的匯聚空間,也是這類混雜的音樂環境,孕育出香港五十年代「粵語流行曲」的胚胎。

註:此文章的註釋編號略為改動

1 《七彩》,5(1950 年 8 月 5 日),頁 21。

2 同上。

3 鐳射唱片「中國上海三四十年代絕版名曲(5):姚莉」(新加坡,ASR-28122003)說明書,〈是真是假〉。

4 見主唱者姚莉的回憶。同上。

5 《伶星》,73(1933 年 8 月 24 日),頁 5。

6 《覺先集》(覺先旅行劇團特刊)(1936),無頁碼。

7 《七彩》,5(1950 年 8 月 5 日),頁 20。

8 魯金,《粵曲歌壇話滄桑》(香港:三聯書店,1994),頁 142;袁靜芳,〈廣東音樂的繼承者與開拓者──高胡演奏家呂文成〉,見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中國近現代音樂家傳》(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4),卷 1,頁 330。

容世誠,2006,《粵韻留聲——唱片工業與廣東曲藝(1903-1953)》(215-218頁),香港:天地圖書。


下載〈延伸閱讀 – 容世誠:舞廳粵曲〉的PDF檔

無障礙網頁守則 (打開新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