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新聲:樂隨時鐘轉

西洋文化的大潮,乘著電台空氣,製造了新一代的口味和人格。多謝前衛主持人 Aileen Woods 和 Uncle Ray 的忘情推介,黃湛森同輩的年青人,天天靠近電台,面向歐西,貼近流行,學懂將 Elvis Presley 與 Benny Goodman 一起兼聽,並且在搖頭擺腦之間,深深確認歐西流行曲在創作、演奏、歌唱、錄音,都不是香港或上海所能望其肩背。

香港長期是英國的殖民地,經濟上對外開放,文化上對歐西特別寬容,西洋時尚,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已經由中環一帶,向外散播。1950 年代,西洋潮流進一步滲入平民生活。

新一代的潮,由電影帶動。日戰前洋電影在本地放映的數字每年平均超過二百部。黃湛森抵港後,數字有增無減。慢慢,讀番書,看洋戲,玩舶來的呼拉圈和搖搖,在年輕人之中,變得理所當然(相片《西洋文化:分類廣告 英文進修》《洋玩意:小提琴》;延伸閱讀《麗池夜總會》)。新一代的潮,也由電台帶動。多謝前衛主持人 Aileen Woods 和Uncle Ray 等的忘情推介,黃湛森和同輩的年青人,天天靠近電台,面向歐西,遇上一個多元豐盛的流行音樂大水庫(黃霑筆記《耳聽八方》;影音《歐西流行曲伴我成長》; 相片《香港電台英文台音樂節目主持人艾蓮活士 (Aileen Woods)》《郭利民 (Ray Cordeiro)》)。

在披頭四未成年之前,歐西流行曲的水庫,由美國主導。

美國本土,族裔眾多,品流複雜,一開始就有多元的聲音。因此在每個時期,美國音樂,有主流大路,又有旁支小徑,並因市場變動,潮流時有更替。黃湛森成年之前,經歷了幾度潮。

在五十年代,早前流行的大樂隊跳舞音樂,不再流行,取而代之的是獨唱歌星 (vocalist)。後者承繼了戰前 Tin Pan Alley、百老匯歌舞劇和音樂電影中的流行歌曲傳統,旋律入心,歌詞入微,加上明星風釆,變成新一期美國流行曲的商標(黃霑筆記《美國歌曲大王》《聖誕歌》《談艾榮柏林》)。

唱家班是商標,但歐西流行,地大物博。戰後美國流行工業大盛,主流看好,同時惠及旁支,結果各條分流 ﹣怨曲、鄉謠、拉丁、福音、爵士、樂與怒 ﹣皆人才輩出,穿牆破格的作品,一首接一首。

少年黃湛森在空氣中遇上這個堅持傳統與新潮共生的西洋大潮,立刻開眼。他自幼崇拜 Irving Berlin( 跟黃湛森一樣,音樂無師自通,作曲靈感洶湧,填詞身手敏捷,又同樣不擅長彈琴和編曲 ),兼聽 Stephen Foster,對纏綿美樂和靈歌怨曲,同樣愛好。青春時期,黃湛森跟許多到達青春時期的朋友一樣,聽到貓王,身體跟心,上下搖擺(延伸閱讀《樂隨時鐘轉》; 相片《Annie Get Your Gun》《Hank Williams Hit Songs》《All Shook Up》)。

然後他開始多讀有關音樂的書,讀了不少講爵士音樂的前生今世。他開始學打鼓,常常和前輩大師們玩爵士音樂即興合奏。他當然也聽爵士,由流行的 Louis Armstrong 到(在香港)不那麼流行的 Duke Ellington, 都聽,期間確認了爵士音樂貼近群眾,但技藝超群,是美國如假包換的文化財產(黃霑筆記《即興演奏》; 影音《口琴音樂:吹奏金玉盟》;相片《黃湛森閱讀的爵士音樂書籍》《中國學生周報口琴隊演出》)。

本土平民,長期站在歷史和國族的邊緣,學懂做人不過份自大,不拘泥正典,對人類的文化財產,從來鍾情一個「放」字 ﹣將西洋最好的歌,放膽吸收,移植節奏,改動歌詞,據為己用。黃湛森長大那些年,曾經被本土流行 ( 粵語的、國語的 ) 放膽據為己用的歐西流行曲不計其數。新一代的洋化唱家班 ﹣例如江玲、方逸華和黃湛森的老友詹小屏 ﹣得良師益友的協助 ( 包括技藝高超的菲律賓音樂人 ),先模仿,再改良,然後創造只此一家的本土洋音新風格 ( 影音《廣播西洋風:詹小屏》;延伸閱讀《菲律賓音樂人﹣技藝》)。

中國聲音現代化的路,1930 年代在上海開始,二十年後,由香港接力踏出。事後我們知道,「穿牆破格」,原來就是這樣的一回事(影音《上海時尚 南來香港》)。


下載〈歐美新聲:樂隨時鐘轉〉的PDF檔

無障礙網頁守則 (打開新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