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湛森說,聽音樂,他絕對兼收並蓄,其中對西洋古典音樂的愛,達至飢渴程度。這份愛,自幼播種,慢慢形成。

五十年代,黃湛森的五官還未定型,西洋古典音樂在民間也是新生事物。新人類遇上新事物,無案可稽,要前行,全靠摸索。

摸索,要看條件。黃湛森年輕時,家境並不富庶。買口琴,要儲蓄。聽唱片,要到初戀女友家中借用。聽音樂,能夠做到兼容並包,摸出真愛,要多謝一些人和物。

多謝香港電台,讓他每天聽到人間美樂,並學懂Shankar 與 Schubert雖然各自修行,但同樣開花。

多謝梁日昭,教他知道古典音樂,毫不神秘,莫扎特可以吹,民謠可以奏,好聽的,就是音樂。

多謝黃湛森自己,堅持讀書看報,自學樂理,自幼硬啃巴哈原譜,琴挑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D大調。

多謝五十年代的香港,雖然號稱沙漠,但堅持灌溉,拉攏大師輪流訪港,拉闊音樂,同時拉闊了一代人的人生。

Brahms: Symphony No.4 In E minor, Op. 98 (1st movement) (1958) (節錄)

黃湛森自少跟梁日昭學習口琴,並沿此路徑,接觸電影配樂的工作。五十年代的電影,特別是粵語片,製作成本有限,配樂一環,多不吃重,許多時以現成的音樂(後來行內稱為罐頭音樂)充撐。

罐頭古典音樂,因為可以不理版權,只要對題合意,就可隨便挪用,因此不少電影配樂搞到名曲紛陳,舒伯特、普契尼與蕭邦接踵登場,胡塗地成了一代孩童對古典音樂的人生初體會。

黃湛森第一套參與配樂的電影叫《馬來亞之戀》。戲在南洋取景,製作認真,開首第一場,輪船泊岸,配樂響起,是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的第一樂章,氣氛憩靜,又山雨欲來,小人物遇上大時代的感覺,躍動銀幕(我看的是熒光幕)。



Loading the player...

Composer:
Johannes Brahms

Performers: Bruno Walter
conducting the Columbia
Symphony Orchestra

12 / 3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