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長期是英國的殖民地,經濟上對外開放,文化上對歐西特別寬容,西洋時尚,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已經由中環一帶,向外散播。

1950年代,西洋潮流進一步滲入平民生活。

新一代的潮,由電影帶動。日戰前洋電影在本地放映的數字每年平均超過二百部。黃湛森抵港後,數字有增無減。慢慢,讀番書,看洋戲,玩舶來的呼拉圈和搖搖,在年輕人之中,變得理所當然。

新一代的潮,也由電台帶動。多謝前衛主持人Aileen Woods和Uncle Ray的忘情推介,黃湛森和同輩的年青人,天天靠近電台,面向歐西,貼近流行,學懂將Frank Sinatra、Bing Crosby、Elvis Presley與Benny Goodman一起兼聽,並且在搖頭擺腦之間,確認歐西流行曲在創作、演奏、歌唱、錄音,都不是香港或上海所能望其肩背。

電台廣播歐西流行歌曲,由聽覺開始,經過身軀,製造了新一代的口味和人格。

主流唱家班

在披頭四未成年之前,歐西流行曲,由美國主導。

兩次大戰之後,美國在世界版圖上,迅速崛起,取代了史上第一期的工業強國,向全球輸出硬件,也輸出聲音。

美國本土,族裔眾多,品味複雜, 一開始就有多元聲音。另一方面,流行音樂,緊貼市場,市場變,潮流也變。因此在每個時期,美國音樂,有主流大路,又有旁支小徑,並因市場變動,時有更替。

在五十年代,美國本土早前流行的大樂隊跳舞音樂,不再流行,在舞場、電影院和唱片工業取代它而成主導的是獨唱歌星(vocalist)。傑出歌手的聲線、唱功和風釆,變成新一期美國流行曲的商標。戰前已露光芒的明星,在戰後盛世,因為市場和錄製技術一齊發達,變得更加閃亮。與此同時,新的歌手,相繼湧現,唱情歌、跳狐步,各見精彩,跟老牌黃金歌星一同造就了歐西流行唱家班最黃金的年代。

黃湛森生於亂世,型容灰暗,在空氣中偶遇黃金組合,立刻開眼。



Loading the player...
1 / 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