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一批在上海橫跨歌影的耀眼明星,南移到港。國語時代曲在短時間內,通過電台電影和唱片製作,跟粵調流行之聲,分庭抗禮。少年黃湛森跟梁日昭老師進出電台和錄音室,遇上不少時代曲的宗師,在那個音樂世界,吸取養份,成為他日後寫曲填詞的一個原點。

因此,黃湛森的音樂啟蒙老師有周璇、白光、張露、鄧白英、龔秋霞、梁萍、屈雲雲,和紅遍五十年代時代曲壇的姚莉。很快,黃湛森知道台前的明星能夠發光,其實得靠幕後眾多詞曲大師,發功創作。他發現姚莉背後有一個天才哥哥姚敏,姚敏左右,有鼎鼎大名的李厚襄、陳歌辛、陳蝶衣、李雋青、馮鳳三和曾經在不同場合跟他同台演出梁樂音。他也遇上一群如假包換的技匠,名字叫菲律賓音樂人。1949年後,一批菲籍樂人,跟著時代的大潮,由上海洋場南來香港,在夜總會、電台和錄音室繼續演奏,並開枝散葉,將音樂傳到香港的下一代。

這群明星、大師和技匠,努力工作,為國語時代曲製造寶藏。五十年代,香港的音樂廣播節目,由這個寶藏取材,取之不盡。

上海灘頭

國語時代曲第一代的巨星,由上海南來。

1930年代,上海商貿繁榮,燈紅酒綠。近百年的租界發展,令城市的口味全面開放,由崑曲到爵士音樂,包羅萬有。時代曲在這個背景底下出生,先天上傾向土洋共用,混合曲風,製造新感覺。

它摒棄了所有中國地方戲曲的傳統,唱曲改用自然發聲,並以西洋和聲方法和洋樂配器,配合歐美流行的舞蹈節奏,創造了一種旋律優美,歌詞平易近人的流行新聲。

這種新聲,在洋場歌廳發酵,經電聲媒體推動,迅速由上海向外輻射,成了中國走向摩登的招牌旋律。



Loading the player...
1 / 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