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湛森成長的年代,粵語流行曲在電台音樂廣播節目中,只是眾聲之一,在一個百分之八十居民說粵語的地方,這是出奇的事。

粵語流行曲脫胎自粵樂,在華南社會,有承先啟後的優勢。但在整個五十年代,這些優勢沒能實現。黃湛森在前線體會是:粵語流行曲的革命,尚未成功。

那些年,粵語流行曲由選曲、填詞 、到演唱、伴奏、發行、推廣等,都不如對手。美國流行音樂品質高超,實力雄厚,是本土音樂人仰望的典範。國語時代曲二十年代在上海初生,經過多年發育,早上軌道。1952年後,百代唱片公司在港招攬了國語時代曲的原班人馬,由銅鑼灣設備齊全(但據說隔音欠佳)的錄音室開始,起步重生,成績立見。與此相比,粵語流行曲起步較遲,規模較小,製作較參差,產品有毛病,結果是間有陣風,但不成巨浪。

黃湛森的體會,不是人人認同。他們說,粵語流行曲有底子,有蠻力,可溫文,又鬼馬,最好的作品,依著傳統,向西洋肆意取材,孕育港式青春,影響遍及星馬。

粵語流行曲的身世,十分複雜,是一本待寫的書。

洋為中用

粵語流行曲載著嶺南人和本地百姓習以為常的不覊和奔放,實行來者不拒,合用就用,結果產製了一批別無分店、黃湛森至愛的土產文化名物:三及第 ﹣中詞西曲、洋為中用、俚語夾雜詩詞、題旨無分粗幼。

有份炮製三及第名物的功臣大有來頭:粵語流行曲之父周聰及其死黨拍檔呂紅、梁靜;詞曲雙絕、亦莊亦諧的「曲帝」胡文森;來自廣東南海,擅長一人分飾八人的摩登說書人鄧寄塵;話劇、播音、電影演出件件皆能,曾經在華仁書院浸淫英語,香港第一代的東方貓王鄭君綿。在這一節我們選播幾首洋為中用的作品,活潑跳皮,不修邊幅,神彩與瑕疵並列,先驅味道十分濃厚。

多謝這批先驅,香港粵語流行曲找到重要的胎記,並繼續向四方八面吸取精華,在戰後嬰兒成人之後 ,終於破繭而出,製造新一代的文物。



Loading the player...
22 / 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