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銅鑼灣中文名的「銅鑼」和英文名Causeway Bay摸不著頭腦吧!

銅鑼灣是一幅天然沖積地,海旁是一片淺泥灘,向內陸的地方(即今日的中央圖書館、銅鑼灣運動場及皇仁書院)是一片紅樹林,每逢潮漲都會被海水從銅鑼灣湧進浸透。開埠前,銅鑼灣附近已經有原居民村落,包括箒管莆和大坑,村民以姓彭為主,田地由上水廖族擁有。銅鑼灣的海灣呈半圓形狀,海面像銅鑼一般圓滿,本地人於是稱之為銅鑼灣。

在銅鑼灣附近還有兩個今日已經消失的天然地貌。在東角對出海面原有一個小島,英國人命名為奇力島,而華人則習慣稱之為燈籠州。1841年英軍佔領香港後,便在奇力島設置炮台與九龍的清軍對峙,九龍割讓後英軍改於島上設置火藥庫。1939年,奇力島改成為香港皇家遊艇會的基地。

在東角南面,原有一座長滿樹林的山丘,由於開埠後被渣甸洋行投得發展成大班府第,所以稱為渣甸山(並非今日渣甸山);到1920年代,渣甸將此山賣予利希慎家族,於是改名為利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