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
吴氏追认九世的吴成达祖为总太公,约于15世纪初在衙前围开基。从十一世起吴氏分为4大房,分别是长房、二房、三房和四房,以四房的尝产和人丁最盛,可再分9条分支,即十六世的朝凤、存凤和达凤,十九世的德高、俸高和翰高,二十世的臣任、周任和清任。从清顺治年间至清末,部份族人迁往各地,近者如沙埔、东头、石鼓垄等村,远者如小沥源、将军澳、南丫岛等地,朝凤一房更移居外国。香港沦陷前在衙前围定居的吴氏族人以四房占大多数,其余三房只剩寥寥数户。从1940年代至今,族人陆续卖屋和迁出。 吴成达祖主要尝产有吴氏宗祠及邻近的田地,以及与陈、李两姓共占的天后宫和三姓祖屋。祠堂建于1894年,位于围外(今东头村旺东楼),祠堂同时用作办义学,让族中子弟接受教育。 1950年代政府征收祠堂的地段,补回旁边的空地,为吴氏重建宗祠,并拨款资助兴建至德公立学校,由吴成达祖与政府人员合组校董会。吴成达祖坟原位于沙田头(今新蒲岗衍庆街),日治时期湮没,战后族人改往祠堂祭祖。今天吴氏已传至卅一世,散落在香港九龙新界各区、以至移居海外的族人,仍然热中参与氏族活动,包括祭祖、庆祝天后诞、打醮、管理祖堂物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