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影城啟用之初,黃梅調電影、古裝電影、文藝片、歌舞片一度佔據大幅版圖,林黛、樂蒂、李麗華、凌波等女演員也順勢成為邵氏影城內的大紅人。但步入一九六零年代中,邵氏卻一改作風,轉投向一股武俠動作影片的潮流,起用胡金銓、張徹等新晉導演,更一改昔日以女明星作宣傳焦點的手法,改以形像剛陽的男演員如王羽、羅烈、姜大衛、狄龍、陳觀泰、傅聲等擔起電影要角。 

步入1965年,邵氏更提出「彩色武俠(新)世紀」的口號 ,起用新晉導演胡金銓與張徹創新路線,胡氏與張氏皆是南下文化人,深受京劇文化的薰陶,又得到當時西方及日本電影的啟發。張徹的《獨臂刀》 (1967) 、《金燕子》 (1968)便為邵氏創下票房佳績,而胡金銓的《大醉俠》 (1966) 更是好評如潮,呈現出京戲武打和日本劍俠影片的氣勢。稍後,邵氏更力邀劉家良與唐佳加盟,協助張徹設計影片中的動作場面,為張氏的作品注入更多廣東「南拳」的實戰感。及李小龍挾技回港,標榜真功夫影片,張徹也在七十年代初,為邵氏開拍《報仇》 (1970)、《刺馬》 (1973)等清末民初的功夫片,另在劉家良協助下,更拓展出《少林五祖》 (1974)、《少林寺》 (1976)、《洪拳小子》 (1975) 等影片,把南少林和廣東英雄的傳說注入邵氏電影中,連台灣影人也跟風開拍題材相似的功夫片。到了1975年,劉家良晉身成導演,他也推出《神打》 (1975)、《陸阿采與黃飛鴻》 (1976)、《少林三十六房》 (1977) 等作品,強調真功夫與實戰感,也把更多南方傳統注入電影之中。除了粤人劉家良活躍於邵氏片場外,另一位粤人導演楚原亦在邵氏旗下推出多部改篇自古龍小說的影片,如《流星.蝴蝶.劍》 (1976) 及《天涯.明月.刀》 (1976)等,呈現出古龍武俠世界的奇幻詭異,掀起一時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