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向來是傳統的粵劇重鎮,1949年之後,因為政治動盪,紅伶戲班更多以港為基地,粵劇粵曲人材,新老結合,陣容鼎盛。很快,香港轉型,粵曲粵樂跟著轉型,它走的路,跟新興的電聲媒體,息息相關。
首先,部份粵劇團隊藝人因為市場相對興旺,加上拍電影容易帶來收益,而表現因循,演藝停滯不前。
同樣條件,卻促使另一部份團隊藝人,借助電台和電影的技術和平台,鑽研粵劇演藝。他們刻意發掘新興電聲媒體的潛力,積極灌錄唱片和製作電影,並因應這些媒體的特性,創造新的表演美藝,延續自三十年代已經開始的粵劇現代化改革。
黃湛森自幼多聽粵曲、常看粵劇,在舞台、銀幕和大氣電波,透過紅線女、馬師曾、任白和唐滌生等人的傾情演出,親身體會粵劇現代化的細藝和感動。

歐西歌曲
歐西歌曲組,雖然是比賽,但純粹表現硬技巧的歌曲,只佔小數。1960年,西洋音樂,站在潮流的尖端,年輕人醉心洋樂,是追求它的搖頭感覺,多過它的吊嗓技巧或濟世情懷。因此在參賽名單上,主流唱家班的慢板情歌是眾人首選。講男聲,Dean Martin、Nat King Cole和 Johnny Mathis是磁性的典範,數女聲,Patti Page、Connie Francis和 Julie London是纏綿的楷模,你要「潮」,別無它選。
歐西歌曲組,雖然是比賽,但純粹表現硬技巧的歌曲,只佔小數。1960年,西洋音樂,站在潮流的尖端,年輕人醉心洋樂,是追求它的搖頭感覺,多過它的吊嗓技巧或濟世情懷。因此在參賽名單上,主流唱家班的慢板情歌是眾人首選。講男聲,Dean Martin、Nat King Cole和 Johnny Mathis是磁性的典範,數女聲,Patti Page、Connie Francis和 Julie London是纏綿的楷模,你要「潮」,別無它選。
黃湛森膽大,自選的歌,在大潮之外另抄小路。歌的名字叫Ciao Ciao Bambina,1960年代表意大利出戰歐洲歌唱大賽的歌曲,歌詞(當然)用義大利文,原唱聲線豪邁,情感奔放,音域比一般K歌至少多八度。無論怎看,黃同學的選擇屬挺而走險,落敗,除了他之外,恐怕沒人會覺得出奇。
Loading the player...
/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