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向来是传统的粤剧重镇,1949年之后,因为政治动荡,红伶戏班更多以港为基地,粤剧粤曲人材,新老结合,阵容鼎盛。很快,香港转型,粤曲粤乐跟着转型,它走的路,跟新兴的电声媒体,息息相关。

首先,部份粤剧团队艺人因为市场相对兴旺,加上拍电影容易带来收益,而表现因循,演艺停滞不前。

同样条件,却促使另一部份团队艺人,借助电台和电影的技术和平台,钻研粤剧演艺。他们刻意发掘新兴电声媒体的潜力,积极灌录唱片和制作电影,并因应这些媒体的特性,创造新的表演美艺,延续自三十年代已经开始的粤剧现代化改革。

黄湛森自幼多听粤曲、常看粤剧,在舞台、银幕和大气电波,透过红线女、马师曾、任白和唐涤生等人的倾情演出,亲身体会粤剧现代化的细艺和感动。

主流唱家班

在披头四未成年之前,欧西流行曲,由美国主导。

两次大战之后,美国在世界版图上,迅速崛起,取代了史上第一期的工业强国,向全球输出硬件,也输出声音。

美国本土,族裔众多,品味复杂, 一开始就有多元声音。另一方面,流行音乐,紧贴市场,市场变,潮流也变。因此在每个时期,美国音乐,有主流大路,又有旁支小径,并因市场变动,时有更替。

在五十年代,美国本土早前流行的大乐队跳舞音乐,不再流行,在舞场、电影院和唱片工业取代它而成主导的是独唱歌星(vocalist)。杰出歌手的声线、唱功和风釆,变成新一期美国流行曲的商标。战前已露光芒的明星,在战后盛世,因为市场和录制技术一齐发达,变得更加闪亮。与此同时,新的歌手,相继涌现,唱情歌、跳狐步,各见精彩,跟老牌黄金歌星一同造就了欧西流行唱家班最黄金的年代。

黄湛森生于乱世,型容灰暗,在空气中偶遇黄金组合,立刻开眼。



Loading the player...
/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