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向来是传统的粤剧重镇,1949年之后,因为政治动荡,红伶戏班更多以港为基地,粤剧粤曲人材,新老结合,阵容鼎盛。很快,香港转型,粤曲粤乐跟着转型,它走的路,跟新兴的电声媒体,息息相关。
首先,部份粤剧团队艺人因为市场相对兴旺,加上拍电影容易带来收益,而表现因循,演艺停滞不前。
同样条件,却促使另一部份团队艺人,借助电台和电影的技术和平台,钻研粤剧演艺。他们刻意发掘新兴电声媒体的潜力,积极灌录唱片和制作电影,并因应这些媒体的特性,创造新的表演美艺,延续自三十年代已经开始的粤剧现代化改革。
黄湛森自幼多听粤曲、常看粤剧,在舞台、银幕和大气电波,透过红线女、马师曾、任白和唐涤生等人的倾情演出,亲身体会粤剧现代化的细艺和感动。

粤语流行曲的前身,是粤乐。
黄湛森说,1950年代深水埗的街头「处处粤曲声」。有趣的是,他听到的粤乐粤曲,本身是一个不停流动的传统。自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一批粤乐前辈已经着力扩充传统粤乐的声音世界,尝试在演奏加入小号、梵铃(小提琴)、色士风等西洋乐器,并着重编曲,加强节奏,制作了一批感觉洋化的「跳舞粤乐」。
战后香港,烽烟稍停,大众娱乐事业逐渐发达,电台、电影、歌厅、夜总会,一同鼓励粤语歌曲进一步走向年轻,实验西化。为配合舞场需要,粤乐兴起了「轻音乐」、「跳舞音乐」与「精神音乐」等新品种,音乐配器大量洋化,并以爵士鼓领奏。四十年代所谓粤乐「四大天王」,就是「精神音乐」的四位当红人物。
这一节我们选播了几首「跳舞粤乐」的代表作品,参与创作演出的包括四大天王中的吕文成和何大傻,「曲帝」胡文森,粤曲唱家钟丽蓉等,乐器是梵铃小号配合粤胡琵琶,内容由养鸡食鸡唱到怀春女儿的变态心情,不论声音与情绪,皆雅俗不拘,庄谐并重,由旧入新。听过,我们清楚知道,粤语流行曲正在施工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