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向来是传统的粤剧重镇,1949年之后,因为政治动荡,红伶戏班更多以港为基地,粤剧粤曲人材,新老结合,阵容鼎盛。很快,香港转型,粤曲粤乐跟着转型,它走的路,跟新兴的电声媒体,息息相关。

首先,部份粤剧团队艺人因为市场相对兴旺,加上拍电影容易带来收益,而表现因循,演艺停滞不前。

同样条件,却促使另一部份团队艺人,借助电台和电影的技术和平台,钻研粤剧演艺。他们刻意发掘新兴电声媒体的潜力,积极灌录唱片和制作电影,并因应这些媒体的特性,创造新的表演美艺,延续自三十年代已经开始的粤剧现代化改革。

黄湛森自幼多听粤曲、常看粤剧,在舞台、银幕和大气电波,透过红线女、马师曾、任白和唐涤生等人的倾情演出,亲身体会粤剧现代化的细艺和感动。

国语时代曲

国语时代曲组, 技巧压场的艺术歌曲虽略占多数,但整体来说,参赛名单上不同性格的歌曲,多元共处。于是上面有《峇里岛》和《情人的眼泪》等情歌继续抒情,也有《夜半歌声》、《归来吧》和《在那遥远的地方》等既乡土又激昂的歌曲坚持正气。

1960年,上海南来的风仍在吹,本地平民迎风接力,首次开腔,国语时代曲站在时代的十字街头,尽见好风釆。



Loading the player...
/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