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向来是传统的粤剧重镇,1949年之后,因为政治动荡,红伶戏班更多以港为基地,粤剧粤曲人材,新老结合,阵容鼎盛。很快,香港转型,粤曲粤乐跟着转型,它走的路,跟新兴的电声媒体,息息相关。
首先,部份粤剧团队艺人因为市场相对兴旺,加上拍电影容易带来收益,而表现因循,演艺停滞不前。
同样条件,却促使另一部份团队艺人,借助电台和电影的技术和平台,钻研粤剧演艺。他们刻意发掘新兴电声媒体的潜力,积极灌录唱片和制作电影,并因应这些媒体的特性,创造新的表演美艺,延续自三十年代已经开始的粤剧现代化改革。
黄湛森自幼多听粤曲、常看粤剧,在舞台、银幕和大气电波,透过红线女、马师曾、任白和唐涤生等人的倾情演出,亲身体会粤剧现代化的细艺和感动。

唱片与电影
生产欧西流行和国语时代曲的唱片公司,不少属跨国企业,财雄势大。相比之下,主力生产粤语流行曲的唱片公司规模较小、部份兼顾粤曲出版,对于推动这种新兴的平民音乐,有局限。
生产欧西流行和国语时代曲的唱片公司,不少属跨国企业,财雄势大。相比之下,主力生产粤语流行曲的唱片公司规模较小、部份兼顾粤曲出版,对于推动这种新兴的平民音乐,有局限。
虽然如此,在整个五十年代,粤语电影年产量极丰(平均每年150部),其中不少赶上时尚,插曲连篇。影片卖座,同时带动了相关的唱片产品,扩充粤语歌曲在电台的广播,成为推动粤语流行曲的一大动力。周聪、吕红、梁静、邓寄尘和郑君绵一系列平民耳熟能详的作品,皆由银幕先出。
五十年代末,战后婴儿长大,青春变成电影院和人生的焦点。青春电影,要求青春的偶像,和青春的声音。 1959年,黄湛森人生第一以踏上银幕,在青春偶像林凤身旁,吹奏青春的声音。粤语流行曲进一步脱离粤乐,贴近西洋。
这个转型,由林凤开始,到黄湛森一辈长大成人,见过宝珠芳芳,行过璀璨的六十年代,然后跟电视一起进入寻常家,才竟全功。
Loading the player...
/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