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向来是传统的粤剧重镇,1949年之后,因为政治动荡,红伶戏班更多以港为基地,粤剧粤曲人材,新老结合,阵容鼎盛。很快,香港转型,粤曲粤乐跟着转型,它走的路,跟新兴的电声媒体,息息相关。

首先,部份粤剧团队艺人因为市场相对兴旺,加上拍电影容易带来收益,而表现因循,演艺停滞不前。

同样条件,却促使另一部份团队艺人,借助电台和电影的技术和平台,钻研粤剧演艺。他们刻意发掘新兴电声媒体的潜力,积极灌录唱片和制作电影,并因应这些媒体的特性,创造新的表演美艺,延续自三十年代已经开始的粤剧现代化改革。

黄湛森自幼多听粤曲、常看粤剧,在舞台、银幕和大气电波,透过红线女、马师曾、任白和唐涤生等人的倾情演出,亲身体会粤剧现代化的细艺和感动。

洋为中用

粤语流行曲载着岭南人和本地百姓习以为常的不羁和奔放,实行来者不拒,合用就用,结果产制了一批别无分店、黄湛森至爱的土产文化名物:三及第﹣中词西曲、洋为中用、俚语夹杂诗词、题旨无分粗幼。

有份炮制三及第名物的功臣大有来头:粤语流行曲之父周聪及其死党拍档吕红、梁静;词曲双绝、亦庄亦谐的「曲帝」胡文森;来自广东南海,擅长一人分饰八人的摩登说书人邓寄尘;话剧、播音、电影演出件件皆能,曾经在华仁书院浸淫英语,香港第一代的东方猫王郑君绵。在这一节我们选播几首洋为中用的作品,活泼跳皮,不修边幅,神彩与瑕疵并列,先驱味道十分浓厚。

多谢这批先驱,香港粤语流行曲找到重要的胎记,并继续向四方八面吸取精华,在战后婴儿成人之后,终于破茧而出,制造新一代的文物。



Loading the player...
/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