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向來是傳統的粵劇重鎮,1949年之後,因為政治動盪,紅伶戲班更多以港為基地,粵劇粵曲人材,新老結合,陣容鼎盛。很快,香港轉型,粵曲粵樂跟著轉型,它走的路,跟新興的電聲媒體,息息相關。

首先,部份粵劇團隊藝人因為市場相對興旺,加上拍電影容易帶來收益,而表現因循,演藝停滯不前。

同樣條件,卻促使另一部份團隊藝人,借助電台和電影的技術和平台,鑽研粵劇演藝。他們刻意發掘新興電聲媒體的潛力,積極灌錄唱片和製作電影,並因應這些媒體的特性,創造新的表演美藝,延續自三十年代已經開始的粵劇現代化改革。

黃湛森自幼多聽粵曲、常看粵劇,在舞台、銀幕和大氣電波,透過紅線女、馬師曾、任白和唐滌生等人的傾情演出,親身體會粵劇現代化的細藝和感動。

上海灘頭

國語時代曲第一代的巨星,由上海南來。

1930年代,上海商貿繁榮,燈紅酒綠。近百年的租界發展,令城市的口味全面開放,由崑曲到爵士音樂,包羅萬有。時代曲在這個背景底下出生,先天上傾向土洋共用,混合曲風,製造新感覺。

它摒棄了所有中國地方戲曲的傳統,唱曲改用自然發聲,並以西洋和聲方法和洋樂配器,配合歐美流行的舞蹈節奏,創造了一種旋律優美,歌詞平易近人的流行新聲。

這種新聲,在洋場歌廳發酵,經電聲媒體推動,迅速由上海向外輻射,成了中國走向摩登的招牌旋律。



Loading the player...
/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