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战後,战时大力发展的先进航空技术纷纷军转民用,大型长程飞机和喷射机等新科技渐趋普及,令全球进入民航新纪元。随着经济开始发展,香港的航空交通亦稳步增长,此时「老启德」的格局明显追不上时代的步伐,香港需要一个新型机场。香港政府曾於1946年开展新机场研究计划,锦田丶赤柱丶后海湾丶赤鱲角丶观塘丶南丫岛等地点都曾在考虑之列,经过详细研究,港府初步选定港岛赤柱和毗连后海湾的屏山为新机场两大选址。碍於地理限制,於赤柱建造新机场要大肆移山填海,当时香港仍然是贫穷地区,未有经济实力去承担兴建新机场及附设交通网络的经费;而屏山则因太接近中国大陆,飞机升降时必须进入中国领空,尤其当韩战爆发後,中英政府关系紧张,航机或会受中国空军拦截,结果港府於1951年决定放弃选新址,改而把启德扩建为现代化机场,以一系列创新和全球独有的方法,在一个最不可能的地方完成任务。

为扩建启德,当局在九龙进行大规模移山填海工程,产生了大片新土地,加上大量移民人口和房屋严重短缺等问题,九龙市区由油尖旺区一步一步向启德延伸。1950至1960年代期间,九龙地区出现重大变化,大量移民人口在九龙各区落户,政府兴建多个徙置新区,更於观塘发展首个「卫星城市」。

二战结束至国共内战期间,有一百多万难民涌入香港,香港人口激增,无力负担正常居住的家庭,或露宿街头丶或在市区外围的围村石屋旁搭建寮屋,寮屋数目如细菌般倍增,形成一个个大型寮屋区,当时在启德一带的就有九龙城寨丶东头村丶西头村丶何文田和钻石山区。寮屋大多是一丶两层高的木屋,没有水电供应或排污设施,通道狭窄,环境卫生恶劣,居民亦藏有大量煮食生火工具及家庭式山寨厂的易燃原料,火灾无日无之,亦要防风灾破坏,生命财产安全日夜受到威胁。1953年12月25日晚上,石硖尾寮屋区发生大火,整片地区烧成废墟,五万人一夜之间无家可归,促使政府计划清拆寮屋及兴建徒置区工程,地点包括多个毗连启德机场的地区,包括九龙城丶横头磡丶老虎岩丶钻石山丶佐敦谷等等。由於启德在1950年代大肆扩建及因新跑道启用而改变飞机升降航道,沿大埔道山脚的李郑屋丶石硖尾丶大坑及九龙东部的观塘丶秀茂坪等徒置区,顿成航道下的民居,居民从此终日与飞机为伴。

1960至1970年代起,政府逐步结束「徙置年代」,改以兴建环境较佳的新型屋邨,一批批设有升降机丶独立厕所厨房和社区配套设施的新式公共房屋就在机场外耸立,不少住户都可以由高处俯瞰机场的景观。

1970年代末,随着经济发展,不少香港基层家庭经济得以改善,为满足中层市民自置居所的需要,政府推出「居者有其屋」计划,在启德附近的公共屋邨旁,陆续出现更高的居屋楼宇。

就在上述这40年间,启德外的古老围村旁出现了寮屋区,然後变成徙置区,接着又化身为早期公屋,然後工业区丶公路丶铁路丶新型公屋丶居屋楼房丶中产摩天屋苑丶物流中心丶商业办公大楼等等又陆续出现,令位於宁静市郊的启德慢慢变成被闹市围拢。「新启德」及一带社区的独特环境,创造出罕见的机场与民居如此贴近的城市景观,历时40多年,直至1998年在全球目光见证下变成历史。

 

 

上一页 - 开天霹地上云霄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