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12月28日晚,上環下市場(即今日的蘇杭街)發生大火,火勢波及今日蘇杭街、威靈頓街、皇后大道中、摩利臣街以至上環海旁一帶。為防中環遭殃,軍方出動炸毀部份房屋作緩衝,事件共燒毀450間房子,200多名華人失蹤、兩名英軍殉職。

災後港府順勢利用災場瓦礫及采自山邊的石材填海,由蘇杭街、威靈頓街及皇后大道中交界起,一直填至蘇杭街與摩利臣街交彙處。新海旁被辟成一條闊50呎的新馬路,中文起名為文鹹東街,英文則為Bonham Strand(意即「文鹹海旁」),「文鹹海旁」成為香港史上首個官方填海工程。

文鹹海旁進行同期,近中環的皇后大道以北海旁地段亦順勢加以平整,將海旁拓展至今日德輔道中的位置,當時稱為寶靈海旁。

港督寶靈於1856年推出「寶靈填海計劃」,倡議由政府山對下的中環海旁至東角(即銅鑼灣)之間填建闊50呎、長約4哩的海旁大道。由於1841年首次賣地時條款不清,許多擁有中環海旁地段的業主已經合法占有海旁業權,眼見中環填海會變相取締自己擁有海旁泊船的權利,以顛地為首的洋行東主便通過各種渠道反對,加上政府財困,結果大計被迫放棄。1866年港府再提出新中區東部填海大計,這次卻影響到軍部建築,軍方認為會影響保安,結果再一次告吹。

朝東不成,1868年港府決定唯有避開各大洋行,先朝西部發展,由文鹹東街向西環填海,填出的新海旁起名文鹹西街,原海旁業主需負責該地段的填海費用,完工後可取得新地段的使用權。整個1870年代,西環填海區一直伸延至卑路乍街,新海旁起名海旁大道,後改稱德輔道西。

  • 向下滾動
  • 向下滾動
  • 向下滾動
  • 向下滾動
  • 向下滾動
  • 向下滾動
  • 向下滾動
  • 向下滾動
  • 向下滾動
  • 向下滾動
  • 向下滾動
  • 向下滾動
  • 向下滾動
  • 向下滾動
  • 向下滾動

滾動滑鼠去看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