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中環海旁地主和金鐘軍部反對,中區填海工程結果停滯了三十多年,才由中環大業主之一的遮打重新提出。1887年,由於香港人口急升及港島西海旁海床受淤泥充斥變淺,遮打於是提議由西環煤氣公司海旁向東填至中環美利碼頭,全長10,200呎、闊250呎,共達58.7英畝,是當時香港史上最浩大的填海工程。

這次填海大部份經費由海旁業主承擔,並不涉及金鐘軍部地帶。填海後新海旁大道建成公共交通及貨物裝卸大道,就是今日的干諾道。

工程由1889年開始,1903年完成。整個新填地的範圍包括了今日介乎西環卑路乍街至金鐘道、與德輔道中至干諾道中之間的土地,新填地上陸續興建出皇后行、太子行、郵政總局、香港會、最高法院、皇后像廣場、卜公碼頭等等經典的中區殖民地式建築。

踏入1960年代,由於香港經濟開始起飛,對金融商業區的辦公室需求大增,所以政府再次開展大型中區填海工程,這次由上環港澳碼頭至金鐘皇家船塢全線將海旁向北推,創造出干諾道中以北的土地,成為新時代摩天大廈群的基地,從1960至1980年代間發展出香港大會堂、天星碼頭、愛丁堡廣場、統一碼頭、新郵政總局、康樂大廈、添馬艦海軍基地、新港澳碼頭、信德中心、交易廣場等等著名建築。

到1990年代初,為興建以新機場為核心的「玫瑰園計劃」,政府需要在中區再次填海,以興建機場鐵路總站及渡輪碼頭,結果創造出國際金融中心、機鐵香港站及新中環港外線碼頭和新天星碼頭的一片新填地,1997至1998年間隨著新機場落成而完工。另一邊箱,當局又將原添馬艦海軍基地的碼頭填平,發展成新政府總部所在的土地。

至2011年,新中環至灣仔繞道項目的填海工程仍然在中區一帶繼續進行中。
  • 向下滾動
  • 向下滾動
  • 向下滾動
  • 向下滾動
  • 向下滾動
  • 向下滾動
  • 向下滾動
  • 向下滾動
  • 向下滾動
  • 向下滾動
  • 向下滾動
  • 向下滾動
  • 向下滾動
  • 向下滾動
  • 向下滾動

滾動滑鼠去看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