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钟伟明讲

返回桌面版 主目录 繁體 簡体 English 网页指南 缩小文字大小 原本文字大小 放大文字大小

主页>钟伟明谈录广播剧过程> 一气呵成收听全部内容

钟伟明谈录广播剧过程

一气呵成收听全部内容



播放 暂停 停止




二十世纪五、六十代广播剧的制作过程,首先是请编剧家编写剧本,而初期多是根据舞台剧改编,如雷雨、日出等。选定剧本后是编配演员,由剧务分发剧本与演员,演员需约定对词日期。由于当时的广播剧都是直播的,所以对词十分重要,通常要进行两至三次。对词满意后,就通知电台的负责人,到录音室进行正式采排。满意后再配上音乐、音响效果、计算时间等,一切就绪后,就定出正式播演时间。正式播演时,音响效果也是由专人负责,即场演出。如果在直播时,负责音响效果的人出了错,甚至演员说错对白,也只能尽力挽救。如有一次,本是要播出婴儿的哭声,却播错了狗吠声,于是演员马上说:「那只狗又在吠了。」直至五十年代初期,丽的呼声把节目卖到星马,才开始以录音制作。

曾经风靡一时的「国术小说」,幸有林世荣的徒儿、黄飞鸿的徒孙朱愚斋师傅细心的教导,如对打的招式和拳术的名称等等,他都逐一指导我,让听众以为我精通武术,其实我对武术一窍不通。简单说其中一段为例:

一角色说:「他一拳打出去(要用劲说),力度相当劲,我还是先试一试他的功力吧!于是使出退马千桥,一搭就搭住他的来手。探得对方的功力后,便将他的来拳向下一割,顺势在他的拳上「术」的一声,来一招桥来桥下去,将他的拳推回去。」

讲这类剧本的时候,我的手脚也会跟着剧情舞动。

至于侦探故事悬疑的气氛,就要靠剧本和配乐来营造,吸引听众一直追下去。早期丽的呼声的「郭林探案」相当受欢迎,到六十年代香港电台的「伟伦探案」亦很有特色,当播至最后的五分钟,广播剧暂停下来,让听众打电话来竞猜谁是凶手,猜中获发奖金。然后再播出最后的五分钟,让听众明白凶手在那里露出了破绽。

七十年代,香港电台制作了大量广播剧。一星期有52个半小时的广播剧,而且剧种繁多,有侦探剧、家庭伦理剧、爱情剧、世界名著剧,以及一小时改编自的莎士比亚作品的世界名著剧等,工作量相当繁重。剧本由不同的编剧家执笔。这是由于听众的需求,以及电台之间良性的竞争。当时亦流行将受欢迎的广播剧改拍成电影,甚至有电影需要宣传,也会编成广播剧,我曾为关德兴师傅播演他的电影。当他有电影快要上映时,他会请剧作家为他的电影改编为五天长的广播剧,录音后在各大电台播出。除香港电台不能卖广告,要全剧播出外,在商业电台及丽的呼声播出时,当播至最紧张时段,就要听众买票入电影院收看剧情发展了。

电台广播剧的全盛期由上世纪四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但到了二十一世纪初,以香港电台为例,连戏剧组也遭解散,这是由于受电视的影响。电台的黄金时间是每天的晚上六时后,而这段时间也被电视占用了,因此电台节目不得不作出转变,也可以说是踏入了另一个新时代,一个资讯时代。节目长达几小时,听众也可以打电话去发表意见。加上广播剧的成本昂贵,编剧、演员加上其他工作人员,制作成本较高,而清谈节目、音乐节目等,成本较低。最重要的是近年听众工作越来越忙,以前那种休闲听广播剧的心情不再。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出现的广播剧人才,部分是战后来港的戏剧界前辈,其中一些人在香港任教师,课余带学生演出话剧,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丽的呼声成立后,一些同学参与播演广播剧,并互相引荐,又请老师助阵。因此早期广播剧的剧本以舞台剧为多,后来才发展至聘请编剧家编写各类型的剧本。





返回钟伟明谈录广播剧过程



< 返回上一页

香港记忆. 版权所有©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