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鍾偉明講

返回桌面版 主目錄 繁體 簡体 English 網頁指南 縮小文字大小 原本文字大小 放大文字大小

主頁>鍾偉明談錄廣播劇過程> 一氣呵成收聽全部內容

鍾偉明談錄廣播劇過程

一氣呵成收聽全部內容



播放 暫停 停止




二十世紀五、六十代廣播劇的制作過程,首先是請編劇家編寫劇本,而初期多是根據舞台劇改編,如雷雨、日出等。選定劇本後是編配演員,由劇務分發劇本與演員,演員需約定對詞日期。由於當時的廣播劇都是直播的,所以對詞十分重要,通常要進行兩至三次。對詞滿意後,就通知電台的負責人,到錄音室進行正式採排。滿意後再配上音樂、音響效果、計算時間等,一切就緒後,就定出正式播演時間。正式播演時,音響效果也是由專人負責,即場演出。如果在直播時,負責音響效果的人出了錯,甚至演員說錯對白,也只能盡力挽救。如有一次,本是要播出嬰兒的哭聲,卻播錯了狗吠聲,於是演員馬上說:「那隻狗又在吠了。」直至五十年代初期,麗的呼聲把節目賣到星馬,才開始以錄音制作。

曾經風靡一時的「國術小說」,幸有林世榮的徒兒、黃飛鴻的徒孫朱愚齋師傅細心的教導,如對打的招式和拳術的名稱等等,他都逐一指導我,讓聽眾以為我精通武術,其實我對武術一竅不通。簡單說其中一段為例:

一角色說:「他一拳打出去(要用勁說),力度相當勁,我還是先試一試他的功力吧!於是使出退馬千橋,一搭就搭住他的來手。探得對方的功力後,便將他的來拳向下一割,順勢在他的拳上「術」的一聲,來一招橋來橋下去,將他的拳推回去。」

講這類劇本的時候,我的手腳也會跟著劇情舞動。

至於偵探故事懸疑的氣氛,就要靠劇本和配樂來營造,吸引聽眾一直追下去。早期麗的呼聲的「郭林探案」相當受歡迎,到六十年代香港電台的「偉倫探案」亦很有特色,當播至最後的五分鐘,廣播劇暫停下來,讓聽眾打電話來競猜誰是兇手,猜中獲發獎金。然後再播出最後的五分鐘,讓聽眾明白兇手在那裡露出了破綻。

七十年代,香港電台制作了大量廣播劇。一星期有52個半小時的廣播劇,而且劇種繁多,有偵探劇、家庭倫理劇、愛情劇、世界名著劇,以及一小時改編自的莎士比亞作品的世界名著劇等,工作量相當繁重。劇本由不同的編劇家執筆。這是由於聽眾的需求,以及電台之間良性的競爭。當時亦流行將受歡迎的廣播劇改拍成電影,甚至有電影需要宣傳,也會編成廣播劇,我曾為關德興師傅播演他的電影。當他有電影快要上映時,他會請劇作家為他的電影改編為五天長的廣播劇,錄音後在各大電台播出。除香港電台不能賣廣告,要全劇播出外,在商業電台及麗的呼聲播出時,當播至最緊張時段,就要聽眾買票入電影院收看劇情發展了。

電台廣播劇的全盛期由上世紀四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但到了二十一世紀初,以香港電台為例,連戲劇組也遭解散,這是由於受電視的影響。電台的黃金時間是每天的晚上六時後,而這段時間也被電視佔用了,因此電台節目不得不作出轉變,也可以說是踏入了另一個新時代,一個資訊時代。節目長達幾小時,聽眾也可以打電話去發表意見。加上廣播劇的成本昂貴,編劇、演員加上其他工作人員,制作成本較高,而清談節目、音樂節目等,成本較低。最重要的是近年聽眾工作越來越忙,以前那種休閒聽廣播劇的心情不再。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出現的廣播劇人才,部分是戰後來港的戲劇界前輩,其中一些人在香港任教師,課餘帶學生演出話劇,引起了學生的興趣。麗的呼聲成立後,一些同學參與播演廣播劇,並互相引薦,又請老師助陣。因此早期廣播劇的劇本以舞台劇為多,後來才發展至聘請編劇家編寫各類型的劇本。





返回鍾偉明談錄廣播劇過程



< 返回上一頁

香港記憶. 版權所有©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