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長期是英國的殖民地,經濟上對外開放,文化上對歐西特別寬容,西洋時尚,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已經由中環一帶,向外散播。
1950年代,西洋潮流進一步滲入平民生活。
新一代的潮,由電影帶動。日戰前洋電影在本地放映的數字每年平均超過二百部。黃湛森抵港後,數字有增無減。慢慢,讀番書,看洋戲,玩舶來的呼拉圈和搖搖,在年輕人之中,變得理所當然。
新一代的潮,也由電台帶動。多謝前衛主持人Aileen Woods和Uncle Ray的忘情推介,黃湛森和同輩的年青人,天天靠近電台,面向歐西,貼近流行,學懂將Frank Sinatra、Bing Crosby、Elvis Presley與Benny Goodman一起兼聽,並且在搖頭擺腦之間,確認歐西流行曲在創作、演奏、歌唱、錄音,都不是香港或上海所能望其肩背。
電台廣播歐西流行歌曲,由聽覺開始,經過身軀,製造了新一代的口味和人格。
爵士音樂
美國流行的一個源頭,是爵士音樂。今天爵士音樂已正式被封為美國的文化財產,但在黃湛森長大的年頭,它可是不折不扣的流行音樂。
美國流行的一個源頭,是爵士音樂。今天爵士音樂已正式被封為美國的文化財產,但在黃湛森長大的年頭,它可是不折不扣的流行音樂。
黃湛森的少年讀物,不少講爵士音樂。黃湛森學過打鼓,常常和前輩大師們一同玩即興合奏,因此非常習慣玩爵士音樂。
比起讀和玩,他更多聽。1950年代,美國爵士傳統,受所謂咆勃(Bebop)的演奏潮流衝擊,經歷大變。聽爵士,無可避免地感受到這種站在時代前端而來的衝擊。然後他追本索源,由流行的Louis Armstrong追蹤到(在香港)不那麼流行的Duke Ellington, 然後在寫博士論文時重遇曾經在1930年代在上海流下汗水的Buck Clayton, 確認爵士音樂貼近群眾,但技藝超群,主幹堅實,又枝葉茂盛,是美國如假包換的文化財產。
Loading the player...
14 /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