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向來是傳統的粵劇重鎮,1949年之後,因為政治動盪,紅伶戲班更多以港為基地,粵劇粵曲人材,新老結合,陣容鼎盛。很快,香港轉型,粵曲粵樂跟著轉型,它走的路,跟新興的電聲媒體,息息相關。

首先,部份粵劇團隊藝人因為市場相對興旺,加上拍電影容易帶來收益,而表現因循,演藝停滯不前。

同樣條件,卻促使另一部份團隊藝人,借助電台和電影的技術和平台,鑽研粵劇演藝。他們刻意發掘新興電聲媒體的潛力,積極灌錄唱片和製作電影,並因應這些媒體的特性,創造新的表演美藝,延續自三十年代已經開始的粵劇現代化改革。

黃湛森自幼多聽粵曲、常看粵劇,在舞台、銀幕和大氣電波,透過紅線女、馬師曾、任白和唐滌生等人的傾情演出,親身體會粵劇現代化的細藝和感動。

小河淌水 (1956)



Loading the player...

作詞:尹宜公、高梁
作曲:尹宜公、高梁
主唱:黃虹

月亮出來亮汪汪
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
哥像月亮天上走 天上走
哥阿 哥阿 哥阿
下山小河淌水清悠悠

月亮出來照半坡
望見月亮想起我的阿哥
一陣清風吹上坡 吹上坡
哥阿 哥阿 哥阿
你可聽見阿妹叫阿哥
/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