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區警署

返回桌面版 主目錄 繁體 簡体 English 網頁指南   縮小文字大小 原本文字大小 放大文字大小

主頁>域多利監獄>監獄中有個詩人?

監獄中有個詩人?


詩人戴望舒戴望舒


域多利監獄另一位著名囚犯是詩人戴望舒(1905-1950)。他原名「戴朝寀」,杭州出生,就讀上海震旦大學法語系,23歲時發表《雨巷》新詩而一鳴驚人。1938年他與妻女由淪陷的上海來到香港,寄居在薄扶林道的「林泉居」,其後加入《星島日報》出任文藝副刊「星座」的主編。時值抗日戰爭,他將「星座」辦成推動抗日文藝的陣地,而他發表的文章亦離不開抗日,開啟了「抗戰文學」的先河。

1941年12月香港淪陷,日本人很快便以「從事抗日活動」的罪名拘捕了戴望舒,關進域多利監獄。期間對他施以酷刑,使他身心受到極大摧殘。但他意志不屈,在獄中寫下了《獄中題壁》這首膾炙人口的新詩:「如果我死在這裏,朋友啊,不要悲傷,我會永遠地生存在你們的心上。」展現出視死如歸的無畏精神。

他在域多利監獄囚禁了幾個月後,得到好友葉靈鳳的疏通,於1942年5月獲得保釋外出。之後他寫了《我用殘損的手掌》:「我用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這一角已變成灰燼,那一角只是血和泥;這一片湖該是我的家鄉…。」對災難的祖國表達濃烈情懷。 其後戴望舒留在香港從事文化工作,抗戰勝利後翌年返回上海。1948年再到香港,靠賣文維生。1949年2月北平解放,他啟程北上,離開居住了8年的香港。但抵埗後不到一年即哮喘病發逝世,終年45歲。


< 返回上一頁

遵守2A級無障礙圖示,W3C (打開新視窗)


香港記憶. 版權所有©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