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電影

1957 年,黃湛森跟隨梁日昭做電影配樂,人生初次跟國語電影親近。李香蘭來港拍戲,在錄音現場唱分離,詠梅花,歌聲動人,風華絕代,迷倒黃湛森。慢慢,「迷人」變成國語電影的標記。1959 年《江山美人》在港票房 40 多萬,拋離所有中西大片。第二名《龍翔鳳舞》,開宗明義向時代曲致敬,同時以連場歌舞,宣佈國語電影在香港灰燼重生。

香港位處華南,大部份居民說粵語,大眾娛樂是粵劇粵曲,相對地,國語電影是少數人的嚐好。黃湛森來港後一年,香港電影總產量 192 部,其中粵語電影 173 部,國語電影只有 15 部。往後十年,形勢有變。

49 年前後,大量電影人南來到港,他們在此安頓,謀求再起。那時內戰氣氛濃烈,國語電影分成左右陣營,親右的看永華,親左的靠長城。接踵而來的東西冷戰,進一步鞏固壁壘(相片《冷戰夾縫 左右影業》)。

但即使在冷戰最高峰的時候,相異的政治取態,也沒有完全窒礙影圈內的交流。五十年代上半期,由於國內國語電影市場收縮,原有的各大影片公司經營困難,其後影人走位變動,政治對立又逐漸降溫,令國語影圈生態改變。五十年代下半期,原本主力在星馬搞院線和電影發行生意的邵氏和國泰公司,預見市場向好,決定在港大力投資,製作商業電影,並仿效荷里活模式,從劇本創作到人仕任命,實行制度化(相片《片廠制度:邵氏兄弟》《片廠制度:國泰》;延伸閱讀《粵語片的工業模式》)。

1956 年,國語電影年產量升至 70 部。一年後,黃湛森跟隨梁日昭做電影配樂,人生初次跟國語電影有肌膚的親近。錄音現場所見,不分左右,沒有冷戰,只有李香蘭。李香蘭,日本血統,中日戰前上海的一顆明星,學聲樂出身,唱腔淒怨纏綿,別樹一幟。中日戰爭後,在政治爭議聲中,移居日本,1957 年應邵氏父子有限公司邀請,來港拍攝《神秘美人》和《一夜風流》,唱分離,詠梅花,歌聲動人,風華絕代, 迷倒眾生,自然也迷倒黃湛森(黃霑筆記《也說李香蘭》《恨不相逢》;影音《一夜風流李雋青》《梁樂音的梅花》)。

慢慢,「迷人」變成國語電影的標記。大片廠的宗旨,是拍攝大片。邵氏兄弟和電懋(國泰)兩間公司,老實拋開南來電影人的包袱,面向市場、追求時尚,效法西洋,抓緊顏色,製作連串大片 - 有宮闈奇觀,有千嬌百媚,有龍翔鳳舞,當然還有曼波女郎 - 同時製造了無數天下繁星,和跟著繁星來臨的摩登感性(相片《摩登感性 千嬌百媚》)。

1959 年 1 月,黃湛森正式成年。 邵氏兄弟公司的官方刊物《南國電影》1 月號的封面是李麗華,名副其實,花容亮麗,滿目風華(相片《摩登感性 千嬌百媚:李麗華》)。同年,邵氏出品的《江山美人》在港票房 40 多萬,拋離所有中西大片。第二名《龍翔鳳舞》,電懋出品,開宗明義向時代曲致敬,翻唱《毛毛雨》,同時以連場歌舞,告別上海,宣佈國語電影在香港灰燼重生(相片《歌舞昇平 百花齊放:龍翔鳳舞》)。


下載〈國語電影〉的PDF檔

無障礙網頁守則 (打開新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