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 – 周凡夫:西式管弦樂團的發展

周凡夫:西式管弦樂團的發展

「中英管弦樂團改組為香港管弦樂團後的首場音樂會,於一九五七年十月三十一日在香港大學陸佑堂舉行,除了演奏歌劇《秘密的婚姻》序曲、貝多芬第三鋼琴協奏曲外,還聯同香港聖樂團,以百多人的陣容,演出了海頓的清唱劇《四季》。」

周凡夫,1999,「本世紀的香港音樂演出活動」載於朱瑞冰 ( 編 ),

《香港音樂發展概》(34-36 頁 ),香港:三聯書店 ( 香港 ) 有限公司。

* * * * * *

二次大戰後的中英管弦樂團

香港重光後翌年,以促進文化交流及增加社區接觸交往社宗旨的中英學會 Sino-Bristish Club 成立。學會轄下的首個屬會音樂組,亦在一群熱心音樂的人士努力下組成,主要成員有杜蘭夫人 (Betty Drown)、金和 (Gordon King)、安東尼 ‧ 伯嘉 (Anthony Braga)、雅瑟 ‧ 班特理 (Arthur Bentley)、馬文輝等人。一九四七年八月,中英管絃樂團 (Sino-British Orchestra) 正式成立,同時邀請所羅門 ‧ 白德 (Solomon Bard),( 亦有譯為白爾德或巴德 ) 出任指揮。

中英管絃樂團於一九四八年四月三十日在聖士提反女校舉行首次音樂會時有三十一位樂師,演奏了莫札特的《費加羅婚禮》序曲和海頓的《時鐘》交響曲;翌年演奏貝多芬第五交響曲時,樂團人數已增至四十七人。同年樂團邀得港督葛量洪爵士 (Alexander Grantham) 出任名譽贊助人,到香港回歸後,特區首長董建華仍保持此一「傳統」,繼續出任香港管弦樂團名譽贊助人。

一九五一年百里渠 (Alastair Blair-Kerr) 出任樂團主席,致力改善樂團組織。一九五三年意大利小提琴家、指揮家富亞 (Arrigo Foa) 自上海來港定居,白德退位讓賢,轉任副指揮及樂團首席,樂團改由富亞擔任指揮。與樂團合作的國際名家有圓號演奏家德維爾 (Barry Tuckwell),鋼琴家路易斯 ‧ 堅拿 (Louis
Kentner)、羅德珊 (Aaron Rosand)、法蘭克 (Peter Frankl)、格雷夫曼 (Gary Graffman),大提琴家富尼爾 (Pierre Fournier)、歌唱家艾美玲 (Elly Ameling) 及小提琴家歷治 (Ruggiero Ricci) 等人,樂團聲望明顯地隨着發展而提升,活動能力已逐漸超越母會。一九五七年底,樂團脫離中英學會,改組成為香港管弦樂團,中英管弦樂團的十年歷史於焉終結。

中英管弦樂團早期的樂師仍有不少來自軍部,有不同國籍,流動性亦較大,排練出席率亦偏低,其後才逐漸改善。當年作為樂團骨幹的樂師有梅雅麗(Moya Rea)、雅力江(Ray Alarcon)、艾力斯奧(Tomas Ignacio)、馮衡、張永壽、鄭植沛、黃安瀾等人。著名作家林樂培在一九五三年前往多倫多攻讀音樂前,亦一直在樂團中演奏小提琴;一九六五年他自美、加學成返港的首個個人作品音樂會由香港管弦協會主辦,便與這段淵源有關。

業餘時期的香港管弦樂團

中英管弦樂團改組為香港管弦樂團後的首場音樂會,於一九五七年十月三十一日在香港大學陸佑堂舉行,除了演奏歌劇《秘密的婚姻》序曲、貝多芬第三鋼琴協奏曲外,還聯同香港聖樂團,以百多人的陣容,演出了海頓的清唱劇《四季》。

一九六二年位於中環愛丁堡廣場新建的香港大會堂落成啟用,預示了香港音樂發展新時代的來臨,香港管弦樂團的發展亦進入新的階段。一九六二年四月十二日,樂團與新成立的基督教聯合合唱團 (Combined Christian Choir),在岩士唐爵士指揮下,舉行了樂團在香港大會堂的首個音樂會,演出了韓德爾的神劇《彌賽亞》。自此,香港管弦樂團便以香港大會堂作為排練及演出的主要場地,市政局亦開始與樂團建立緊密關係,並成為樂團走上全職業化的重大支持者。

一九五九年香港管弦樂團曾經成立一個中國音樂組,進行研究一個「中國樂器的交響樂團」的可行性。同年十一月十日,在經過一段時日的積極練習後,這隊「中國樂器的交響樂團」舉行第一次公開演奏,不少成員都是西樂團中演奏西洋樂器的樂師,包括負責這個小組及演出時擔任指揮的張永壽,也有外國樂師負責吹奏笛子等樂器,同時亦邀請了盧家熾等多位民族樂器好手助陣。這場作為當年藝術節活動之一的演出,採用了新製作的低音弦樂器,和由張永壽根據傳統樂曲重新編排的作品。然而,當時業餘的香港管弦樂團,由於種種局限和原因,此一「中國樂器的交響樂團」的實驗,祗演一場,曇花一現便無疾而終,不然,便有可能改變了本港的民族樂團發展了。

在印尼長大,其後返回中國大陸發展的華裔小提琴家兼指揮家林克昌,於一九六八年自大陸抵達澳門,翌年來港,於八月廿九日指揮香港管弦樂團演奏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大為轟動,十月三十日便正式被邀出任樂團首席指揮兼音樂總監。此後幾年間,樂團在林克昌的領導下,水平不斷提升,每年演出六至七套不同曲目,但當時樂團的組織、管理營運、節目設計、整體水平,基本上仍未擺脫一個業餘樂團的掣肘。

但無論如何,在一九七四年全職業化之前,業餘時期的香港管弦樂團,卻能帶來小提琴大師歷治、長笛之王雷波爾 (Jean-Pierre Rampal)、口琴大王拉利 ‧ 艾勒 (Larry Adler) 等名家,讓香港樂迷有機會得睹國際級音樂大師與樂團合作的風采。不僅如此,樂團還經常發掘本港培養成才的音樂天才,不少青年樂手像趙綺霞、吳恩樂、黃吉霖、周美美、羅乃新等,都曾獲首次與管弦樂團合作的機會;此外,樂團還演出過夏里柯、林聲翕、黃育義、林樂培等香港作曲家的作品。

周凡夫,1999,「本世紀的香港音樂演出活動」載於朱瑞冰(編),《香港音樂發展概》(34-36頁),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下載〈延伸閱讀 – 周凡夫:西式管弦樂團的發展〉的PDF檔

無障礙網頁守則 (打開新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