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向来是传统的粤剧重镇,1949年之后,因为政治动荡,红伶戏班更多以港为基地,粤剧粤曲人材,新老结合,阵容鼎盛。很快,香港转型,粤曲粤乐跟着转型,它走的路,跟新兴的电声媒体,息息相关。

首先,部份粤剧团队艺人因为市场相对兴旺,加上拍电影容易带来收益,而表现因循,演艺停滞不前。

同样条件,却促使另一部份团队艺人,借助电台和电影的技术和平台,钻研粤剧演艺。他们刻意发掘新兴电声媒体的潜力,积极灌录唱片和制作电影,并因应这些媒体的特性,创造新的表演美艺,延续自三十年代已经开始的粤剧现代化改革。

黄湛森自幼多听粤曲、常看粤剧,在舞台、银幕和大气电波,透过红线女、马师曾、任白和唐涤生等人的倾情演出,亲身体会粤剧现代化的细艺和感动。

多元戏班

大力推动粤剧现代化的戏班,当然不止真善美和仙凤鸣。

1949年之后,省港两地以至东南亚的红伶戏班多以港为基地,粤剧粤曲人材,新老结合,阵容鼎盛。这个发展,黄湛森很清楚:

「这段时期,人材鼎盛。红伶如马师曾、红线女、薜觉先、半日安、上海妹、新马师曾、余丽珍、何非凡、邓碧云、陈锦棠、梁醒波、谭兰卿、任剑辉、白雪仙、白玉堂、麦炳荣、凤凰女等前辈,仍在盛壮之年,演出频密。后辈如罗剑郎、郑碧影、吴君丽、梁无相、苏少棠、林家声、 陈好逑等亦开始渐露头角,不停组班,在香港和九龙巡回演出。」

新老共存,互相冲击,令粤曲现代化的工程,层层推进,各有建树。经此发展,粤曲粤剧进一步深入民间,甚至出人意表地成为下一轮港式摩登流行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份。



Loading the player...
12 / 20
<
>